浅谈湖南通道侗族建筑艺术特色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42:00 更新时间:2021-03-22 14:47:52
摘要:湖南通道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结晶的建筑,更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依山傍水侗寨、密集错落的干栏式侗居、高耸壮丽的鼓楼、造型丰富的风雨桥、小巧轻盈的凉亭......表现了既朴实又高雅,既自然又浪漫的情调,构成了侗乡山寨的特殊风光。
关键词:通道侗族自治县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凉亭
我国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共有五个半侗族自治县。湖南较多有三个半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算半个侗族自治县);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尤其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建筑比较集中、有特色,是侗族地区民族建筑文化保存较好的县之一。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南岭山地的过度地段,雪风山西南余脉的延伸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境内聚居着侗、苗、汉、瑶等13个民族,其中侗族人数最多,占72.6%。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秦汉时期,他们旧居住在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本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浓郁的生活习俗。其建筑艺术更表现其民族特色。侗乡山寨的吊角楼、风雨桥、鼓楼、凉亭堪称侗族建筑的“四宝”,是闪烁在祖国南方大地上建筑艺术的名珠。
一、吊脚楼
侗族聚居区称为侗寨,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山谷平缓地区,较为集中,小寨四五十户,大寨四五百户,也有三五小寨靠近,形成“寨群”。如建于清中晚期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土乡芋头寨。寨多依溪流一侧,溪上架设廊桥,是进寨的主要通道。每寨都有寨门。寨门的初始功能出于防卫,随着社会发展,防卫功能逐渐淡化,标志作用逐渐增强。如黄土乡寨门(图1)。
寨内池塘密布,或一家一池,也有公用池群,卫生功能明显,最上游为饮水池,依次为洗菜池、洗衣池等。塘多为养鱼用,塘边植树搭棚,山水树木相映成趣。寨中有“公场”,成为全寨公共活动中心,公场多用大青石铺砌,又称“岩坪”,建有鼓楼、公屋等。侗寨民居、吊脚楼多背靠山坡,背风向阳,普通采用干拦式楼房,多为三层杉木结构的吊脚楼,以适应南方温热多蚊虫的特点。吊脚楼低层架空于坡地或平地之上,不加平整,所谓“地不平天平”,高2—2.4米,该层一般作为畜拦及杂屋用,局部或整体围以木栅。中层为主要居室,高2.6—3.1米,多为前廊后房形式,前廊宽敞,饰以栏杆,走廊边备有固定长登,为日常家庭劳作、接待宾客及歌舞弹唱等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地位。廊后分隔成大小不一的火塘间、卧房、厨房、贮藏室等。火塘间中间置火塘砌以石板,其上层楼板凿孔排烟,下悬吊架供熏烤食物,也有火塘设在正堂,内有香火间,供有祖先牌位。上层或全部开敞共杂用,或局部分隔卧室,外挑“禾廊”供凉晒之用。楼梯多处于丁廊两端,各层分设,位置不一。整个建筑采用全木结构,穿斗排架有三、五、七柱不一,楼层多处挑走廊,以争取空间。屋顶多为悬山,也有歇山,造型简洁开敞,装饰朴实自然,表现了突出的民族特点。如芋头寨吊脚楼(图2)
二、风雨桥
通道多山水,有溪必有桥。侗乡的风雨桥架于寨首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桥上架设木构长廊,通廊覆盖,便于行人往来休歇,以避风雨,故名风雨桥,亦名廊桥。风雨桥一般石砌墩台,上密布木梁层层挑出,支承木构桥面及长廊,或增建亭阁、门楼,形成一体,风格独异。桥长一般30—60米,廊宽3—4米,两侧或单侧设栏杆或格栅,两侧柱间设有长凳,可供路人休息、乘凉或眺望。桥梁排架多采用四柱和五架梁构成,悬山廊顶。中部突出重檐或亭阁,有的在中部及两端设重檐亭阁3—5个,亭阁一般置于墩上,受力合理,且增强悬挑结构的稳定性。亭阁重檐少则三五层,多至七层,有四角、六角、八角攒尖或歇山顶。脊饰花、草、凤、鱼、或飞禽走兽。顶饰复钵、宝瓶及随风转动并迎风而鸣的铜鸟、白鹤。封檐也有图案装饰,极为华丽,故又称花桥。“桥如长龙,翼立水上,水至回环、护卫村寨”。可见侗乡风雨桥不仅是交通设施,而且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和护卫村寨的吉祥物,是侗族建筑的重要标志。如坪坦乡的回龙桥、黄土乡的普修桥(图3)更是风雨桥中的杰出作品。
三、鼓楼
鼓楼侗名为“瓦堂”,多建于寨首或寨中,每寨都有,大寨2—4座,一姓一座。“古时候建寨必先修鼓楼,凡出力者可紧密四周建房,以示属本楼之成员”(黄土首寨《鼓楼碑记》下同)。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族人团结的象征。鼓楼中置一大鼓“急时将鼓紧擂,微时轻徐,集会议诀。凡闲暇业余之时,人们聚集鼓楼中,谈天说地道丰收,逢年过节迎嘉宾,琵琶笙歌满楼情。”可见鼓楼有集会议事、休息娱乐、报警防御、接待、演出等多种用途。鼓楼为纯木结构,用穿斗和榫卯嵌合,平面均为偶数,一般有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达十多层。就其外观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厅堂式
为发展初期的形式,单层重檐,一般为三间四架的矩形或方形平面。木构多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应用,中间四柱升起,用抬梁屋架,局部屋顶抬高,风格浑厚质朴,极少装饰。
(二)、干拦式
又称吊角楼式。下部采用架空的干拦式结构,厅堂设在二楼,多方形平面,重檐攒尖或歇山顶。结构有内四柱、外八柱或十二柱,主承柱上架对角梁枋支撑四根短柱构成。如黄土乡芋头寨鼓楼(图4)。
(三)、密檐式
数量最多、特征最明显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楼身下部特别高大,多六方或八方,以上各层重檐相挨,距离很短。顶为歇山或攒尖,极富变化。结构多以内四柱或六柱为主承柱,其间以穿枋与檐柱相连,形成井桶式结构,再以横枋与檐柱的悬柱相连。各层檐口均由穿枋挑出,柱、枋穿插、榫卯结合,完整稳定。密檐收分显著,造型优美,封檐及角脊白地彩饰,格外醒目,极富韵律,高耸寨中,形成显著标志和民族特色。如平坦乡高步村鼓楼。
(四)、组合式
即与其他寨门、厢房等组合而成。与宅门组合者,多因历史原因重建、扩建而成,造型别具一格,较为丰富精美,如坪坦乡横岭鼓楼(图5)。与厢房结合者,其一侧或两侧加建厢房,以扩大戏台或厅堂,形体较大独特,也有利于抵抗风力增强其稳定性,如坪阳乡马田鼓楼。
侗寨鼓楼汲取和发展汉民族穿斗木构技术,而且有其突出的创造性和表现力,集中体现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马田鼓楼是通道侗乡最典型的代表,199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凉亭
通道侗乡的凉亭极为普遍,大有以多取胜之势,成为侗族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纯朴善良,素有修路建亭以为功德的传统。侗乡凉亭又称为路亭,多建于山坳边,或依山傍水,或近路临田,供来往行人或工余歇息、乘凉之用。亭旁一般都掘有水井,备有葫芦瓢供行人解渴。
凉亭一般为纯木结构,平面多为方形,三方设栅栏,内设长凳或独座的木团,结构较为简单,单间为8柱,多间12柱,三间16柱梁架构成。以单檐或重檐攒顶居多,多为单层,有的屋脊高耸,翼角高翘,造型轻盈秀美,朴实无华,另成野趣。如坪坦乡下宅路边的凉亭。
“一方风土造就一方文化”,通道侗族的建筑融自然环境与民族传统为一体,构成了侗乡山寨的特殊风光,充分表现了侗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扬慎初.湖南传统建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印.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名录,1984:3~6
[3]通道侗族自治县编印.万佛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96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