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42:00 更新时间:2023-06-17 15:54:34
摘要:建筑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人文习俗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也就形成了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本文在阐述建筑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础上,以潍坊为例,就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借鉴、保留、共融、发展与创新,浅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促进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特色,融合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的不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种族信仰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
1建筑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与他所在区域的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建筑是为人生活、从事相关活动的场所,是隔离外界恶劣环境、“挡风避雨”而围合的空间概念,它创造了一个小环境,形成与外界自然相比更宜人的环境与气候。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建筑,应针对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去进行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建设材料的地域性,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性能。同时,由于人的意识、思想行为的介入,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就产生了地域特色的建筑特点、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格多样,从雄浑伟岸的岭南雕镂到形式严格的京都王府;从质朴轻盈的云贵吊脚楼到豪华气派的山西大院;从浑然天成的陕北窑洞到精雕细琢的徽派民居;从纤巧细腻的江南私宅到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无不蕴含着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同时,中华文明发源地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中,是多雨湿润的地区,木材众多,形成了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建筑特色。
潍坊历史悠久,属北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区,背陆面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山区、平原、滩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57.7%、和13.6%。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形成了潍坊地区坐北朝南、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
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除了表现在物质基础上之外,还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潍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等都出自潍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曾在潍坊执政理事,近代涌现出了陈少敏、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潍坊的许多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都由此而来,像贾思勰祠、陈少敏纪念馆、王尽美烈士故居、潍坊诸城名人纪念馆等。其中,潍坊十笏园、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风筝文化广场、坊子德日式建筑群、青州古城特色建筑及文化主题社区、高密剪纸、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世界风筝博物馆
人们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的不同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人们会产生心理的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世界各地几乎所有大使馆和领事馆的设计均充分彰显其地区的、国家的、民族的建筑文化特色。有时建筑风格、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象征。
2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今,全球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更是文化的全球化。只有挖掘传统文化内部的有用资源和内在潜力,融汇现代先进文化成就,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才能唤醒被遗忘的历史文脉,发扬被忽视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富于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地域建筑和时代风貌。这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2.1借鉴
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内部装饰等追求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法,表达历史的含义,其中也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人文方面的因素。
潍坊的十笏园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借鉴了南方园林建筑的特点,巧妙地熔南北建筑于一炉,集南北园林艺术于一体。
全园以南面的十笏草堂为起点,将池中的四照亭与北面的砚香楼连在一起,使之贯穿南北,形成一条轴线,从中不难看出北派浑厚平稳的传统建筑构思和营造方式。而自西向东,却又着意构筑以曲为美的意蕴:小园以一条曲折线,将廊、桥、亭、坊、山、路串联并与园内所有景物衔接起来,颇有曲径通幽的南国园林特色。在造景处理上,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虚实呼应,富而不俗,使人游此小园,大有置身于苏州怡园、留园或无锡寄畅园中的韵味。借鉴可以拷贝、粘贴、萃取,也可以映射、启发,如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触觉艺术的融合等。
2.2保留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历来是老房子的天敌,许多有意义的建筑也在城市的扩建中轰然倒地,而潍坊坊子因为行政区中心的搬迁,使得一些老建筑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至今有一片比较完整保存着的德日建筑群。该建筑群在方圆8公里内,共有103处德式建筑和63处日式建筑,其中有车站、领事馆、学校、医院、官邸、民居和宗教场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欧式社区,在有些寂寞的坊子老城区里,无声地散发着诱人的异国风情,是坊子老区的一大特色景观。
19世纪中叶前,坊子并不存在,原址周边只有“前后张路院,南北宁家沟”等村落。1898年,德国在“前后张路院,南北宁家沟”之间开凿煤矿,因矿井附近有一小铺名为“坊子”,1902年德国人在此建的车站便以“坊子”命名,便有了今天的坊子,也成了“潍坊”这个名字的渊源。
现存坊子车站
坊子车站是一个典型的德式建筑,为德国二级标准建筑,今天仍然保存完好。如果不是黄色的门楼上写着“坊子站”3个汉字,游客很容易
以为这是欧洲某个文艺片中的场景-德国建的电报大楼、德军医院、铁路检车段、站台仓库等建筑全都是欧式的。虽然许多房子年久失修,但是在其中几乎没有插建、改建的大型建筑物,这些设计精美的老建筑外观与结构也没有遭到大的破坏,现在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大致风貌。
这些德日建筑对于我们研究德国、日本海外建筑的发展,潍坊近代城市的形成,坊子对潍坊
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都能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它的形成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产物,但作为建筑本身,它凝聚着建筑者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精美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西、中日文化的交融,是潍坊市对外交流的一笔宝贵的资源。笔者曾多次去这个欧式社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资料以作建筑设计的研究之用。据了解,这个曾被人遗忘的建筑群,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以高起点、高品位的产品策划和先进生态为理念进行修复改造已纳入日程,旅游观光也正在探索中。
现存原德军医院
2.3 共融
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并不等于一味的复古与怀旧,更不是造假古董,而是在保持原有古尚风韵的基础上,使新旧肌体对比、交织,并且经常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与未来的共生。
走进潍坊青州市,俯拾皆是历史文化的遗迹。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面对悠久历史留下的深厚文化积淀,青州市努力把历史文化的先天优势变成当展的优势,实现了古城文化的价值重估。同时,积极开展“创意城市”建设,通过建筑与文化的创意性发散链接,让青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
以“白墙灰瓦、绿树青石”为基本格调,青州市把历史文化开发融汇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为对南阳河进行综合治理,规划了集市民休闲、文化保护和展示、旅游、防洪于一体的治理方案,把历代独具青州风格和代表青州历史足迹的建筑融于南阳河两岸,打造了一条展示青州几千年文脉的生态画廊和历史长卷。青州市还规划建设了体现满族文化的北城社区、伊斯兰文化的东关社区、状元文化的郑母村等一个个独具文化魅力的大型文化主题社区,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便能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享受到文化带来的高品质生活。青州名胜古迹众多。云门山摩崖巨“寿”名扬天下,驼山北周佛教石窟造像为华东之最,玲珑山北魏郑道昭书法题刻饮誉海内外,龙兴寺遗址窖藏佛像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结合,青州市以“佛国寿山”为形象定位,依托云门山、驼山,串连规划建设了甲子文化园、凤凰山景观公园等“十一园、十二馆”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青州市按照古城青州特色和青州的历史文化现状,突出古青州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绵延五公里的明清古街为主线,以散落于古街附近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为重点,以线穿点,以线带面,展示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民俗等特色,使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独具的青州古城特色,从而真正实现了历史的地域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共融。
目前,青州通过多种渠道招商引资,甚至以零地价吸收外地客商进行投资建设,规划建设南阳河历史长卷生态画廊,以万年桥为中心,参考《清明上河图》中的内容和建筑风格,南阳河上一公里余长的“宋城”范围内,恢复历史上的虹桥、表海亭、归来堂、商业店铺、风俗表演等场所,充分展示宋朝辉煌的文化和民风习俗,建设南阳河“宋城”,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中。
改造后的南阳河
2.4发展与创新
建筑是衡量当时当地科技水平的标尺,也是对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的晴雨表,建筑与科技互
融共生。因此,在追寻地方特色的同时,要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来表达过去,将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潍坊高密素有“凤城”之称,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富饶的胶莱平原上。高密剪纸,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据记载,明洪武初年,朱元璋颁旨移民,大批江南、江北的移民迁于高密。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使高密剪纸集江南玲珑剔透与江北淳朴浑厚于一身,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巧妙的构思,稚拙的造型,刚劲的线条,盎然的意趣而技压群芳,独树一帜,饮誉海外,成为民间艺术爱好者收藏之珍品。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这种特色剪纸文化融于建筑中,从使剪纸由“窗花”变成“窗棂”等形式进行构思、设想,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而且能够使我们的地域特色文化得到发扬。
驰名中外的潍坊风筝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极盛于现代。我们在充分挖掘风筝文化的基础
上,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将风筝文化与大型的公建联系在一起。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风筝博物
馆--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用孔雀兰琉璃瓦铺成,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设计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风筝文化广场用标志性的风筝建筑以及雕塑把我们的风筝文化展现于世界面前。新建的潍坊火车站
外形像鸟的两翼,内部用各种图案的风筝装饰,也体现了我们的历史文化。
我们不仅要通过建筑物的象形来展示我们的文化,还要让人们在建筑物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们的风俗文化,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使人、
建筑与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历史长河中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
3结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尊重和珍惜我们生活环境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要从自己所在地域吸收地方建筑文化的宝贵养料;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胚芽;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中寻找芽蘖;利用当代科技手段拓展我们的建筑设计空间。在现有建筑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保留、共融、发展与创新等形式,彰显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个性,使地域性的建筑各领风骚,祖国大地丰富多彩。
(注:本文所用图片资料均为作者本人拍摄或搜集实景照片。)
参考文献:
[1]刘大可.中国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张玉明,刘宁.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科教文汇,2008(4).
[3]汪之力.中国山河心影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