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居与现代居住建筑的有机结合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42:00 更新时间:2021-03-23 13:50:52
中国古代民居与现代居住建筑的有机结合
黄源
广西荣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州545007
摘要:中国古代民居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民居,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在现代社会,作为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居住建筑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现代人的居住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主要概括了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特征,介绍了现代人的居住理念,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及建筑技术是如何实现这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的。
关键字:中国古代民居;现在居住理念;结合;建筑技术
1中国古代民居的特征
1.1中国古代民居的形式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式用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民居形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它的平面分类:有方形、圆形等;
(2)根据材料分类:有草顶房、灰土顶房、泥土项房、竹顶房、砖顶房、瓦顶房等;
(3)根据构造分类:有木构造房、土造房、砖构造房、砖木混合式房、砖石混合式房等;
(4)根据民族分类:满族民居、汉族民居、白族民居、黎族民居、蒙古族民居、维吾尔民居、回族民居、藏族民居等等;
(5)根据地理和气候的决定因素结合背后的文化分类:黄河中下游地区民居、长江中下游民居、西南民居、岭南地区民居。
1.2中国古代民居的空间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呈现出很多的空间形态,但是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2.1民居空间的内向性
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民居作为中国建筑的一部分,也体现出了内向性的特点。北京的四合院,西北的窑洞,岭南的客家民居等,这些民居都呈现出了四面封闭的形态,这些形态主要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很多住宅外墙上为了保持住宅内部的隐秘性而不开窗户,只有门是对外交流的出入口。
1.2.2民居布局的对称性
中国古代民居大都采用群体组合的布局形式。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单看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纵横轴线形成前后左右对称的布局;单看庭院空间,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单看建筑群之间的相互连接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对称格局。
1.3人与建筑的对话
人与建筑的对话,开始于人类躲进山洞里抵御寒冷,用抽象的图形表达思想,捡起木柴搭棚遮风避雨的时期,因为人们有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需要一个相对固定而安全可靠的居所,也就产生了与最初的建筑雏形的基本的对话。人类因为有了居所而安定了,居所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温暖了。这是朴素的、原始的对话。不知过了多少年,当越来越多的人聚集、生活、争斗时,天然的原始的建筑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了聚居之所、交易之所、争战之所,最初的“城”和“市”慢慢形成,并渐成规模。
1.4居住的行为科学
居住的行为科学属于团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包括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团体等。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行为科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2现代人的居住理念
纵观中国古代的人居变迁史,客观自然和经济条件决定了人们的居住理念,而人的经验和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定的理念,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居住形态。对中国人来说拥有自己的房子就拥有了安定,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房子似乎一生的功业都是妄谈。
在现代社会,作为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住宅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它首先最直接地表现在居住空间的急剧扩张,空前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现在城市居民的居住理念已经在改变,住宅空间选择权的行使使我们的居住文化也在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安居乐业最基本要求后,开始追求平和诗意的心境、田园风光的惬意,开始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那份自得,开始向往逃离都市,归隐山林。出现了“逆都市主义”、“新都市主义”等,这可以看做是人类心灵的回归,人类历史发展总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轮回,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健康住宅的理念和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并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健康”的居住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同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并引发了国人对“居住观”和“居住观引导”的思考。
当科技、节能成为时代主题焦点房地产网,现代居住建筑如何推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居住理念是:依托科技,不断升级,营造极致低碳生活。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对于生态及环境的关注,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出台更加严格的标准,认真担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积极更新建筑理念,力图在房屋的建材、能耗、养护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绿色、节能、低耗,实现低碳的追求。
3中国古代民居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有了返璞归真的居住理念,所以可以继承和延续古代民居的形式。但并不是每一种中国古代民居的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古代民居中,找出地域特色的形式来。通过去粗取精,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类设计模式。住宅类设计模式的存在意义在于使传统的居住模式,能适应新时代的居住生活,它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传统民居模式,推陈出新的结果,为住宅设计增加了新品类,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现存民居是我国的丰厚的文化财富,给民居在新时代下开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现代建筑类设计模式的发展空间也有一定的容量和范围,并非是和当前大规模建筑的单元式住宅一样,大面积推广。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在“类设计”中得以持续发展。
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空调能耗。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达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应注意加以借鉴。
对传统民居中的诸如火炕、火墙的能源循环利用和建筑节能构造等技术、设备应加以消化与提高。现代除湿防潮技术,可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传统民居,并借鉴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当然,完善与提高也包括建筑的布局、平面、空间设计。
4建筑技术如何实现古代民居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上,选择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热水和路灯,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采暖,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将实现雨水、中水的回收与利用。还将采用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环境共生林及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等多项技术进行环境保护。
结论
传统民居是历史的产物,我们既要发现其精髓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落后的一面。没有一成不变的建筑形态,只有将传统的精华与现代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对住宅的精神向往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语言,从汲取优秀的中国古代民居特征入手,结合现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建造出属于中国农村的现代建筑;在实践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类的关系,实现住宅的生态化和人性化,使住宅、环境与人真正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实现农村和谐建设、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学报,2007(1l).
[2]黄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陆元鼎.中国民居与文化.[J]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