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在树下的休闲生活初探_杂志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42:00 更新时间:2011-02-26 11:42:00
城市居民在树下的休闲生活初探
黎小鹰1谢纯2
中山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大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的大量钢筋混凝土使得人们愈发渴望接近自然,大树真是这样的城市与自然的载体,载着人们从城市走向生态。
关键词:居民树下休闲生活初探
1995年5月1日起执行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双休制的实行,大大减少了人们工作时间。这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是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前提。
休闲,自古言之为“从人以木”,是指木质与人形形相随。无论是睡眠的床、坐下的座椅、办公的桌台,再到休闲的栈道、地板、大树、灌木、草木,树木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
据佛经记载,2500多年前,佛陀释迦牟尼佛三十五岁时于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战胜各种邪恶诱惑,于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之际,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三十岁时始聚众讲学,杏坛设教。收三千弟子,授六艺之学,自古传为美谈。杏坛之说,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云:“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袭庄子寓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故现在的曲阜孔庙实有杏坛。
人们在摆脱了物质文化环境的外在压力和支付了各种必要时间支出后所从事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为个人所喜好和本能的感到有价值,从而成为满足人自身心理与生理需要的、精神文化的重要活动方式。
据1998年上海、哈尔滨、天津三市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时间普遍上升,除生理需要时间外,休闲时间己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时间(表1-2)。
表1-2不同年龄群体休闲时间分配(小时/周)
时间分配 男 女
18~24 25~54 55~64 18~24 25~54 55~64
工作时间 34.6 41.8 14.7 32.1 30.8 5.9
家务劳动时间 5.1 15.4 21.6 9.4 29.5 38.9
生产性活动时间 39.7 57.2 36.3 41.5 60.3 44.8
生理需要时间 73.9 73.6 78.2 76.8 75.2 77.3
休闲时间 54.2 37.4 53.4 49.6 32.5 44.0
资料来源:《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
休闲时间增多,表明人们在工作和生理休息之余,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来消费时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步出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的居住空间,老人、儿童、青年人、中年人都享受自然的安全的树下公共生活。来自农村习惯村口大树下生活的人们,来到城市同样喜欢公园的树下、人行道的树下、建筑物前的大树下。
同时,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许多精力尚好的中老年人提前退休而成为休闲一族,住房条件的改善使许多子女离开父母居住,老人获得了很多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子孙满堂的生活乐趣,交流的需求更多地依赖于公共场所。他们去到公园或街区活动场地内,多在阳光下、大树下、亭子里度过户外时光,享受返朴归真的愉悦(图1-1)。
对于年青人而言,由于城市节奏的加快,工作日早出晚归,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此外,电话、电视、录像、家用电脑之类的东西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公共空间的直接交往都被简洁的远程通讯所取代。正因为这样,他们渴望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于是,夜晚下班后来到公园、酒吧,节假日约上三五知己到郊区的度假村、滑雪场、大型风景区去寻求刺激与全新的感受(图1-2)。但无论是多么美丽的景色,也不可能搬走。人们就希望日常生活中自己拥有更多的绿色,钢筋混凝土造就的城市中只因为有了树,人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自然的亲切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交流空间的减少,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却需要更多的公共交流空间。于是,用来支撑和满足大众生活的公共休闲的大树和绿化空间等,也开始受到关注。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汽车交通、电子化网络成为主体,而人被边缘化的倾向。许多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也逐渐考虑的居民们的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以往那些单纯强调空间、强调美的规划、设计作品不一定真正被使用者所认同;政府、政策那种唯“功绩”、唯“效果图”的做法更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其实,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
总之,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是一种物化的资本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高度的人类活动的经济与文化要素的集聚,却缺乏自然要素。然而在城市生活中,自然要素表现最集中的、与人类活动最急切的非树木莫属。树木形成的自然空间能够发挥一个城市社会空间的作用,既能够成为城市人创造新生活方式的动力,又能够在改变社会关系的同时,“形塑”市民的生活方式。相信在人类越来越重视树木绿化的形式下,树木能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与自然共同存在与生活的景象。大树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