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乡之水上粮仓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09:20 更新时间:2021-03-24 10:30:48
论苗乡之水上粮仓
龙玉杰
(贵州民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民族学院2009年度科研项目
摘要:水上粮仓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是黔东南苗族人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苗族深沉厚重、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对水上粮仓的建筑特色及功能的论述,分析了水上粮仓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保护水上粮仓并进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水上粮仓干栏式建筑建筑功能旅游价值保护
民族传统建筑是各个民族历史的缩影,反映了该民族的建筑和艺术水平,是一种复合的文化实体,它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向我们展示了其深沉厚重、丰富多彩的民族人文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水上粮仓是苗族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的浓缩,它对于研究苗族社会发展的来说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旅游资源,随着产生年代的远去,其价值不但不会消减,而且会持续增长。
一、概述
所谓“水上粮仓”,是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积聚的农村,建立于水塘之上用于存储谷物的小型木质建筑空间。最为著名的是贵州省雷山县短裙苗集聚地——大塘镇新桥村的“水上粮仓”,它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新桥村的“水上粮仓”,是苗族祖先留给后人的纪念品,所有粮仓独立成体,建立于约800平方米的水溏之上,为木质穿斗式结构,仓顶多用杉木皮盖顶,具有防火、防鼠、防虫等功能。“水上粮仓”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据考证,这一独特的建筑至今已6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这一建筑的主要为黔东南州的雷山、从江、榕江、丹寨等县的苗族、侗族村寨,黔南州亦有少量分布。
二、历史成因
众所周知,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到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才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当苗族祖先从东部迁来西部时,当地的平坝地区大多已经被别的民族先占领,只好进入高山地区;同时西部苗族祖先是作为残兵败将或难民迁来的,斗不过别的民族,被迫逃入高山地区。这就形成了西部苗族择山而居的特点①。
苗族居住的山区地势陡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发展很困难。旧时期,粮食产量较低,除了满足一家人足以维生的口粮以外,余粮所剩无几。作为存储剩余粮食的粮仓,苗族先辈费尽心思,从防火、防鼠、防虫、防盗等方面考虑,将粮仓建立于池塘水面之上。
三、构造特点
新桥村始建于百年前的水上粮仓位于寨子中央的低洼处,40多个至今都还使用的小粮仓整齐地排列在水塘上。粮仓用青石块垫基脚,六个木柱置于石墩上,仓高约3.5米—4米。在距离地面1.5米处,用横穿枋将六个柱子连起来,再横装楼板及板壁,屋顶用青瓦或杉木皮加盖。每间面积约25平方米,每仓可储粮5000公斤。
水上粮仓是干栏式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干栏式建筑为南方常见的民居,它滥觞于上古先民的巢居。《庄子•盗跖篇》云:“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孟子•滕文公》也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类似的记载也见于《韩非子》、《礼记》等书。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南方气候湿润,夏季易发洪灾,加之人烟稀少,毒蛇猛兽横行肆虐,先民要生存繁衍下去,只有白天下地渔猎觅食,晚上寄居于树窝过夜。这种利用纵横交错的树枝铺设居住面,横柯上蔽以为遮风挡雨之物的居处,同鸟类窝巢颇为类似,这大概就是先民的生活处境。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先民们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到新的渔猎耕作地区架屋定居以便从事生产劳动。这种以竹木为建材,将底层架空,上层住人,具有良好通风和预防虫蛇侵害条件的建筑就是干栏。南方从巢居到干栏再到地面建筑这一路径,建筑技术不断完善,最后创造出了成熟的榫卯技术和比较严整的木构架体系。
水上粮仓正是在榫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期建立的,其构造与布局虽简单但很实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具有如下特点: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水上粮仓在此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的。之所以将底架做成“悬空”,就是为了避免南方潮湿气候的影响,而水上粮仓建立于水塘之上,常年湿气太重,为了避免这一矛盾,苗人先辈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手段。他们用坚硬的块石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由塘底砌成高出水面约10—20厘米的石墩,在将立柱置放于石墩上,这避免了木柱与水的直接接触浸泡而腐烂。用穿枋将六根木柱纵横连接作成框架式穿斗榫卯结构,榫卯接头用梢钉固定。壁面用横装板围合而成,横装板之间不做企口,横板接触面对直刨平即可,这样既使小颗粒谷物不从板缝溢出,又确保一定通风。粮仓底面楼板设立于距水面1.5米左右的位置,底部有足够的空间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使地板上部储藏的粮食不因潮湿而发霉变质。粮仓顶部做成两面坡式屋顶,旧时用杉木皮盖顶,现由于经济宽裕改用青瓦盖顶。两坡面于正脊成对称分布,与水平面约成30度左右,斜面能使雨季时节过多的雨水及时排泄而不导致杉木皮浸泡朽化。横穿枋在粮仓开口面(或称为仓门)出挑1米左右,在其上铺设木板,作为存取粮食出入的通道,存取粮食时,需借助木梯踏步而上。水上粮仓的构造与布局虽然简单,但杉木的顺纹抗压及承压强度比较高,榫卯结构有较强的稳定性,几百年仍牢固如初。
四、建筑功能
水上粮仓除了基本的存储功能之外,还具有一定的防火、防鼠、防虫、防盗等功能。
防火功能。传统苗族民居多为木结构,除了盖置房顶的小青瓦外,可以说就是一个“全木的世界”。就是这个原因,使之极其容易着火燃烧,加之房屋建筑过于密集,若有火警,立即延烧而酿成火灾。笔者自幼在苗寨长大,从记事至今,或目睹或耳闻多起建筑遭受火灾的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火灾严重的威胁。可以说,火灾已成为木结构房屋最致命的威胁。基于此因,苗族人民具有较高的消防意识。多数苗寨专门请年长负责任的老人,每天定时敲锣巡防,时刻警示人们注意防火。现由政府拨款,增加苗居村寨的消防设施。许多村寨购置了灭火器,分散放置于村寨的有利角落,还在村寨较高地势的地方和村寨正中央建造消防水池,随时注满消防应急用水。村干部定期召集全体群众学习防火知识,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识。
建造粮仓用的材料非常讲究。原料多用当地优质杉木,杉木加工方便,立柱直径约为25-30厘米,大直径的木材万一着火其燃烧速度也较为缓慢。苗族先人就是考虑了防火,才将粮仓建立于水塘之上。其一,由于粮仓四面环水,着火的几率非常低;其二,万一不幸着火,水源充足,灭火非常方便;其三,粮仓处在地势低洼的池塘,人们住房地势较高,如果着火极其容易被发现,且从上而下浇水灭火,救火效率较高。
防虫功能。旧时环境恶劣,蚊虫泛滥,水上粮仓能使存粮免受虫害。由于多数贮蚀粮食的害虫不会游泳,有了水塘的阻隔,可以较大程度的避免虫害。即使如老鼠等有害动物会游泳,苗族先祖也有他们的防御方法。用来衬垫立柱的石头有所讲究,直接与立柱下端接触的石头较立柱断面要宽大,也比其下方的石墩断面面积宽大。这在老鼠爬行的路径上设置了一道屏障,割断其行进的路线。
防盗功能。在旧时,存储的粮食作为农村一家之宝,存粮的多少即可体现家境富裕程度。由于社会生活水平较低,饥饿成为困扰人们生存的难题,有些人不得已盗窃他人粮食来维生。这样的环境下,防盗成为苗族匠人考虑的因素之一。如上所述,粮仓处在地势低洼的池塘,人们住房地势较高,放盗也较为有利。盗者一般都在夜间行盗,粮仓建立在水塘之上,要进入粮仓盗取粮食,或渡船或搭梯,给其行动带来极大不便。粮仓地处低洼,夜间行盗使用手电筒等照明工具,极其容易被处于高处的户主发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粮仓入口的建造非常考究,入口由两棵短柱和仓门组成。短柱用结实的木料做成,中间预留榫眼,一柱为暗榫,另一柱为明榫。仓门分为两层,内层门用横装板由上而下垒合而成。外层门是一整块组合的门板,门板套在上下两根横枋预留的企口上。最后用特制的短木枋横穿于短柱上榫眼,将仓门压紧。在横木枋与明榫交接处,不是用锁锁住,而是用梢钉挤压固定:即用木槌于榫眼处捶击梢钉使之挤压木枋而牢固。捶击时,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这种响声足以将熟睡中的人吵醒,也盗贼心虚而逃。
五、旅游价值
水上粮仓建筑群地处偏僻贵州山区,路途遥远,经济落后,外界几乎无人知晓。水上粮仓规划布局取法自然,在营建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山水相依,无论是建筑选址、布局,还是装饰等各方面都投射出了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大塘乡又是贵州短裙苗族积聚地,其因地制宜的“半边楼”民居和独特的苗族服饰也是一大旅游亮点。在苗族山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林木绿化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所有寨落都有有绿化的培植。这即为环境增色添姿,又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了小气候,提高了生活空间环境质量。
旅游可以理解为人们厌倦料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而通过“旅游”去到一个奇异的地点,追求一种奇异的视觉感受和生活方式。而民族特色建筑印证了当地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徜徉其间,游客可以体验当地民族生活的别具风韵,感受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触摸先人的建筑技艺和智慧,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陶冶。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对部分损坏的粮仓进行加固与修缮,池塘污水也重新治理,“水上粮仓”被越来越多的外人了解。现在池塘面上整片绿色浮漂覆盖,水下鱼儿嬉戏,水上粮仓牢固如初。“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
六、结语
水上粮仓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在这里,感情和利益相融合,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民风,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这些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民族文化都保存在民族传统建筑这一独特的载体之中,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映往往比文字记载更为直接,也更容易把握。
可喜的是,水上粮仓正在保护村落民族建筑的原真性与自然性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和建设,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专家领衔、当地老百姓参与的管理机制,制定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协调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实施策略和措施。结合旅游开发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家庭收入。结合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建构特色旅游,以求民族特色建筑、地区建设和特色旅游的协调发展,确保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以获取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为贵州民族学院2009年度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①李廷贵张山等著《苗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孙大章著《中国民居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5-58.
③唐勇《乡土建筑的旅游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J],《价格月刊》,2006(12).
作者简介:
龙玉杰(1979年~),男,苗族,贵州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贵州民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建筑、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