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期刊高职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4-09 16:32:16 更新时间:2014-04-09 16:07:16
传统的课堂授课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宣讲式的授课。在这种讲与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而学生很大程度上则被置于知识接受者的地位。此种授课方式固然有其优点,如讲解深入、体系分明等,但相对而言,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在,大学理论课授课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性教育的阶段,教学效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摘要:针对高职理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初步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苦练内功,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模式,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程改革以高职电厂化学专业“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课程为试点,具体实施如下。
(一)随机分组
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全班60人分为若干组。组数和课程中所讲章节的数目相对应,并安排专门小组进行复习总结。
随机抽签的方式降低了在分组中学生选择组员易出现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或是抱怨,从某种意义上提前锻炼了学生工作后与同事合作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心理上不抵触小组内其他成员,以便心态平和地进行后续工作。
(二)任务随机布置
以往课程中均采用提前布置任务的方式,这样使得有的小组准备时间仓促而有的小组准备时间充足。为避免学生对此规则的抱怨,本次任务承担组和具体学习任务分配均提前2周抽签决定。
每个小组的任务只有2周时间准备,更能相对体现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并且每次学习任务实施前都要对上次任务进行总结回顾,这样也避免了没有接到任务的小组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三)小组辅导答疑
小组辅导过程均在课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过程指导,使学生会学、能学,弘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信心,使学生能适应环境,相信自己能学好。
辅导过程中侧重两个大的方面:学习过程及讲授过程。其中包括章节中重点有哪些,章节中难点有哪些,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缓解上台紧张,语言使用有什么技巧,如何与现场同学互动等。
辅导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把重点难点都全部指出,而是由小组成员讨论后给教师反馈,再由教师引导和筛选后与小组成员共同确定。组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或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加深小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教师结合自身授课经验指导学生讲演的技巧和思路,既可以保证学生授课时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公开讲演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为以后的求职面试和工作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出于保证教学效果的考虑,每个小组辅导次数不少于3次。
(四)课堂展示互动
课堂教学采用小组成员讲解+课堂讨论+小组答疑+教师解惑+课堂练习的方式进行。其中,小组展示40分钟、课堂讨论20分钟、小组答疑10分钟、教师解惑10分钟、课堂练习10分钟。
上述时间安排可根据授课内容相应进行调整。小组展示环节由小组成员讲授本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的扩展延伸,人数2~3人,可采用抽签的方式选择讲演者,避免出现小组内成员过分依赖某几个同学的情况;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巡视全班,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小组答疑环节以小组成员为主,教师加以补充,回答讨论环节提出的问题,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在教师解惑环节,教师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从教师角度分析章节知识的组成,升华小组讲解;最后,通过练习检验全体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问题反馈
每次课程学习结束后,都及时联系其他组的成员对任务讲解组进行点评和意见反馈。从听课学生中选取代表进行调查,对学生接受程度、重点难点内容的清晰程度进行了解,及时记录没有掌握的知识并在习题课时加以补充讲解。同时,也鼓励学生向授课组多提问。
教学成绩评定
新的教学模式由原先的笔试调整为现在的多方面考核,综合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数分布如下:课堂讲解:从讲解时间、讲解仪态、讲解语速、讲解详略、课堂气氛、互动有无等方面评定,共10分;PPT制作:从文字使用、动画使用、超链接、图片和文献引用、播放流畅程度等方面评定,共10分;论文讲解:参考文献是否与课题相关,参考文献的理解及讲解程度,共10分;知识总结:总结是否翔实,知识点难易程度,提交的word电子版质量等,共10分;平时表现:在课下准备和讨论过程的表现、课堂听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共10分;统一笔试:统一出卷,对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共50分。所有的分数直接计入总成绩中。所有得分,前四项小组成员的得分相同,后两项依照个人表现得分。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又可以客观地反映个人的学习情况,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课程结束后,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授课班级进行调研。调研从学生对新授课模式的接受程度、过程中关心的问题以及收获等几个方面入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新授课模式的态度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收获
以人为本,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有70%的学生认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小组内成员如果想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就需要齐心合力地攻克课题、完成任务。从知识点的理解、ppt的制作到课堂讲解和知识点的延伸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准备的过程注意力更加集中,你争我赶、互帮互助的气氛形成,班级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比传统教学有明显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预习的作用有68%的学生认为课下预习的时间增多了。但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大学环境中逐渐被忽视,问卷显示有87%的学生在上大学后基本没有预习过课程。而新的授课模式又重新把预习带回了大学学习中。只有充分预习准备,学生才能完成讲授、ppt制作等任务,预习的作用再次被突出。
拉近距离,师生沟通更充分有77%的学生认为师生沟通更加充分。每个小组的3次辅导共用时平均为3个小时,教师对小组成员辅导的细致程度加大,启发和引导的过程更加充分。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特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有了更加详细的把握,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同时也学习了教师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对于学生而言,思维方式的学习比单纯知识的掌握意义更加深远,有助于学生今后在生产实践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
压力变动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问卷显示,有83%的学生认为,新的授课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一方面,学生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另一方面,担心上台讲演表现不佳,总结知识不到位,ppt制作没有创意等。这样的压力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传统授课方法因循守旧,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主,使得学生上课好像又回到了高中。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思维的活跃性等被打击,容易出现学习消极的情况。新的授课模式带来的压力促使学生真正地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目标。不仅在知识学习上满足了教学要求,而且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电脑软件制作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学生授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有43%的学生认为,同学讲授的时候存在声音小、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听课时对知识点的掌握有欠缺。由于每次课程任务都是由不同的小组担当,所以每次讲授课程的学生都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易出现良莠不齐,同学适应困难。这样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可通过加强学生试讲和培训等手段来解决。
学生学习侧重点和课程体系不明确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本小组负责的章节内容掌握较为牢固,对于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欠缺。这种结果的出现也很正常,学生在本小组任务上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其他的章节内容。这就要求没有任务的小组在课下对于非本小组任务的内容也要预习。通过预习、课上思考和互动,加之教师的总结,可以较好地熟悉知识点,同时也从客观上鼓励同学间多多沟通交流。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卷调查显示,有49%的学生认为,新的授课方式要求课下花费的时间较多。其实,不仅仅是学生的付出比较多,教师的工作量也加大了很多。上课时教师讲课的时间基本缩短到15分钟以内,看似轻松,但课下的辅导量加大。10个小组,每组近3小时的辅导时间,加起来就近300个小时,对于教师的体力和脑力都是一种挑战。所以,对于授课任务较多的教师,新的授课方式是否适用有待进一步检验。与此同时,授课时随机性的加大也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教学模式对课程的要求这种启发式+任务式+互动式的综合式教学模式相对而言更加适合专业理论课程。经过分析总结,建议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的课程可尝试采用该方式授课。课程难度:难度不宜过大,通过自学或查阅资料可以掌握;课程特点: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多流程图,多文字性介绍,多工艺参数等较为宏观的专业介绍;课时安排:课时量不多,属于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对于某些基础性课程,可以适当采用该方式进行教学,方式上可以进行调整。
教学模式使用频率由于本方式授课对于课下准备时间要求较高,所以不建议一学期全部采用此方式授课。如果课程全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每学期选择1~2门专业课即可。或在一门课程中选取若干章节采用新的授课方式,这样既可以从难点学习上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又可以对学生加强多方面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变观念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教师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根据不同的理念准备不同的素材和任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为课堂授课做准备。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从习惯了教师划重点、灌输内容到自己独立思考、勤于总结、积极沟通,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本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本上做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引导”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新的授课模式还促进了学生态度、情感、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但教学模式改革尚不完善,还有很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华.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学课堂教学探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0-62.
[2]吴德群.个体能动性及其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意义[J].世纪桥,2012(1):114-115.
[3]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臧景峰,等.《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69.
[5]林金泉.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7):136-137.
[6]张韶燕.英语教学中特朗普制与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J].华章,2010(2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