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高职高专过程化教学体系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4-18 09:10:39 更新时间:2014-04-18 09:28:38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随后的几年里,高职高专院校在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总数等几个方面均已达到相当规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摘要】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本文就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和要点进行论述,提出从专业培养的角度进行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构建包括技能培养、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综合素质养成几方面的教学体系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面向技能,过程化实践,教师职称论文
伴随着高职高专教育规模的发展,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也尝试逐步摆脱沿用本科的学科型教育模式,向“较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路子上转变。另外,在教育定位上也进行了调整与明确,逐步确立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方针和目标。同时,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各高职院校在加大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教学改革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师培养、任务驱动、项目课程等多种旨在提高学生技术应用技能的方法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种种尝试,是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高等技术应用技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加大学生实践学习的强度和比例,但其从本质上讲,很多仍是遵循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导,实验实训环节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思路。那么能否更大力度地改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以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寻求一种以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为教育重点和核心的,体现完全面向技能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呢?
一、面向技能培养是社会、学校和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进行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实施要求,还着重强调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其根本任务。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依次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另外,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上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强调高职高专应是“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其培养目标应“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对学习完全合格者通常授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格证书”,应具有“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的特点。
国家针对教育的发展纲要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科学定位,彰显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培养针对职业需求的高等从业人员,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定位和需求。这要求我们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要求,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技能作为高职高专培养方向的特点,并且以此为核心,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填补学科型人才和简单技术工人之间缺口的专门技术人才。
目前,社会上结构性失业较为严重。缺少掌握高级技术应用技能,同时又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出现了生产力供给结构上的一个断层。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彻底转变学科型的教育模式,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让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典型高级技术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期望专业技能扎实全面、与生产要求相适应、具有发展潜力的实用型人才,以达到岗位培训向高职院校延伸和衔接、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岗位固化与发展并存的目的。
从学情上讲,高职高专学生有着学习情绪化较为明显的特点,学习的选择性也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学习内容则效率低下。考虑学生对实践性环节学习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对过程性(procedural)学习的兴趣明显高于对陈述性(declarative)学习的特点和现象,应将灵活生动、形式多样(如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专业实训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主导,触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先导,构建科学的应用型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针对性地培养基本的、系统的专业岗位技术应用的能力,启发我们是否可以从专业岗位的典型任务和场景出发,针对和围绕这些岗位的需求,确定学生应具有的技能和知识以及职业素养要求,依此设计教学及实践的架构和内容,来构建面向技能的过程化教学体系。
所谓面向技能的过程化教学,即为以从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和主线,开展以专业技能逐步建立和提升为过程的实践教学,辅以与该过程相对应的、必需必备的的理论知识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种教学体系。
构建面向技能的过程化教学体系的过程,即从岗位需求出发,对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互相关联、有机统一的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图。针对结构中每一个技能点或技能条块,甄别出与之相对应的内涵性和外延性理论知识点或知识条块,构建出理论知识结构图。具备了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贯通,则可依此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的设计。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在其中贯穿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并能够在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环节和内容中进行体现和实施。
总而言之,构建面向技能的过程化教学体系,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理论知识、专业综合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要求和设计。其中应始终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核心。把应掌握的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融汇在技能的培养的过程中,把专业综合素养的养成通过与职业岗位相贴合的学习过程和环境来加强和实现。这一构建,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通过对社会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技能模块培养目标。
从社会职业需求入手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人力市场和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薪资、流向和能力的动向,掌握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各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岗位要求。分析典型人物的典型工作场景(Scenario),明确从事专业工作时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要求,再结合岗位任务的其他要求,并从业岗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挖掘其要求的技能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本专业学生在典型的就业岗位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也可以从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入手,借助职业资质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综合确立专业的技能要求,从而确定应进行培养的技术应用能力或技能模块和结构。
应当注意到,虽然培养过程从时间上来看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但技能点或技能模块的构成则是一个非线性的、非离散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立体化的网状结构。按照线性关系去确定技能模块或技能点可能会造成技能点的缺失或无序。图1所示为构建面向技能的过程化教学体系。
(2)确定与技术应用能力或技能模块培养相对应和相适应的支撑性理论知识,以适当的理论知识支撑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从专业技能结构(一个立体的、相互关联的、有机融合前面所得到的的网络化的结构)入手,对各技能条块进行解析,分化出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或条块,由此构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结构。理论知识结构在进行解析、梳理和构建的同时,可以按照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拓展知识进行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完整性、有序性和有机性。因此它们应该是立体化的网络状的机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是与要求学生掌握较宽的知识面相一致的。
(3)确定相关的专业综合素养的条框,提出作为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要求。
从对岗位要求的调研和分析出发,结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要求,确定专业综合素养的条框及其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人文素养,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对技术应用能力、理论知识、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融合(Integration),构建完备的教学体系。
在对专业知识和专业综合素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内容设置都是以技能培养为线索而设计和展开的,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和随机性,某些情况下,较难在后续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了保证理论知识或专业素养的内容本身具有有序性、连贯性和合理性,我们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单独拿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考量,如有必要还需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其具备完整性、有机性和科学性。
应当注意,在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内容进行调整时,不能使其与技能培养的内容脱离,因此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合理构建,也带动着技能培养的内容进行着相应的演化,所以,融合(Integration)的过程是使三个层面在自成体系的基础上,又能做到有机地统一的过程。
(5)在教学体系框架下,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实现。
经过融合(Integration)后所形成的教学体系具有着以技能培养为先导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也应当遵循着这样的一个构建过程和特点来进行。要设计能够体现学生技能逐步建立的、持续连贯的、层次明确的课程过程;对课程和教材进行合理的设置和编排,对师资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对实验实训场所进行建设,同样也要求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性的原则和特点。
三、以多种手段实现先导技能的教学体系,打造专业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手段,探索多种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充分体现以技能为先导的主旨。
(1)夯实基本技能、预留发展空间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在教学培养的推进上,需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从业岗位中必备的能力要求,尽量减少和削弱所谓“高端”的、而且学生不易接受和掌握的课程内容,这点在理论课程上尤其应当注重。同时,对有较强自主学习意愿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进行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培养专业“能工巧匠”。
(2)丰富教学手段、体现技能引领
以多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进展情况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从中体现以技能培养进行引领的方针。学习前期可考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完成教学环节中所设计好的目标任务;后期可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由使学生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关联和融汇;还可以将企业岗位培训向学校前移,通过与企业有针对性且不乏宽泛的岗位培训,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的环境和岗位技能要点,建立起实际工作的概念和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
必要时,可对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将学制的2-3年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时间段来设计和安排,打通各学期、课目、师资,以模块化和过程化设计各学期考核节点。这是要点,也是难点,受到师资、资源、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限制。
(3)建立测评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针对以技能为先导的教学体系,设计与技能要求相契合的检查和监测点,形成测评体系,以过程化方法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保障。其中,可以对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并纳入质量测评体系,更加全面地对教学和培养效果进行评估。
(4)逐步推进改革、打造专业特色
对于目前沿袭本科的学科性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可以从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着以技能培养为先导的教学体系推进。可以以综合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作为突破口,在课程内进行以技能培养为先导的教学改革尝试,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同时促进任教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教学改革带来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坚持以技能培养为先导的教学方针,并努力打造具有自己特点的,并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和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打造特色专业。
特色之一是以技能培养为教学体系的主线。从构建过程来看,这里所说的面向技能培养的过程化教学体系,与以课程(包含实验环节)构建的教学体系的不同点在于,面向技能的培养是将实验实训(技能)为主线,其它教学活动-包括理论内容的学习-都是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的,以区别于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以课程构建的教学体系。其要点是体现专业技能、符合企业要求、预留发展空间几个方面。
特色之二是以实验实训带动学习过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技能培养为先导,以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为支撑,以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过程,是一个以完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学习过程。
特色之三是理论知识学习以够用为度。学习和训练内容的确定是以与专业岗位相符的专业技能为依据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完全围绕技能培养而建立,充分体现够用为度的原则。
四、通过面向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面向技能的过程化教学体系,具有针对性强、学以致用的特点。首先,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技能结构和职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提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同时,也提升了毕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和从业能力。通过任务导向、项目教学,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团队合作也使学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得到锻炼,企业岗位培训的前移,让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素质得到提高。
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对所授的理论知识要求功底扎实,还要求对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控,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进行教学课程或教学环节设计的能力。可使教师在科研、实验室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有所锻炼和提高。让教师真正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能力。
从岗位出发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得课程更好地将企业岗位培训的前移,与企业进行衔接。虽然有限的联合岗位培训无法全面地训练和检验学生的应用技能能力,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其职业素养。
同时,还要注重“够用”与“技能全面”之间的有机统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玉印.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J].教育与职业,2005(9).
[2]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图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5):99-101.
[3]张尧学.正确定位、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01).
[4]王秀兰.浅析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剑南文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