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所属栏目:财会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17:47 更新时间:2021-04-26 15:47:43
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大步踏向国际化。正如我们使用英语进行国际化语言交流一样,企业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便是会计。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重新制定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构建了一个能够顺畅进行国际交流的平台,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工作基本完成。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金融机构,会计
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管理水平,推动会计管理的深层次变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稳健经营,银行机构实施了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实施以来,其会计信息和会计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会计确认及计量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新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从而使海外投资者和报表使用者更容易读懂中国企业的会计报表,降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重编财务报表的成本。二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取了公允价值。三是规范了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重要会计事项。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更加注重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即使是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四是规范了新的会计业务,主要是指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纳入表内核算。五是制定了与重要的特殊行业有关部门的准则。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行业、油气开采行业、农业的会计准则。六是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不得转回。
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银行机构经济事项会计确认、计量规定分散于各个单项业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规定之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给银行机构会计管理及核算带来了新变化。
(一)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一方面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存在的预测价值功能差、金融资产和负债持有损益等的反映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加符合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真实的财务状况。
(二)完善了金融资产及负债的结构体系,充分反映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通过调整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清晰地界定了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同时,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风险管理做出有效的判断。
(三)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提高对外信息披露。银行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到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全部资产,符合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同时改变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更加客观、公允地反映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情况,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四)衍生金融工具转变为纳入表内核算,全面提供资产负债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进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不仅使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而且规定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反映衍生金融交易的潜在风险和盈亏,更加全面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
(五)引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方法,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银行现对贷款和应收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引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方法进行后续计量,资产期末价值和利息收入有了显著变化。同时将交易费用计入贷款的初始确认成本,使资产更能体现直接的相关成本,并将包括交易费用在内的折溢价在持续期内按照实际利率进行摊销使资产的期末价值更接近实际,按考虑时间价值后的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收入的确认更加实在。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新准则必然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1、增加商业银行财务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银行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予以确认。在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急剧变化、利率和汇率出现大幅度调整、股票价格大幅涨跌的时期,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就会在短时期内出现较大的波动。
2、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而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等。目前,金融风险的确认、计量和分析技术,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任务。
3、增加商业银行通过回拨贷款损失准备调控银行利润的难度。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即不得转回。按照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的贷款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发生贷款损失冲减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已冲销的贷款损失,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转回。在这种规定下,商业银行通常先大量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第二年再冲回,以增加第二年报表利润。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减值准的规定杜绝了此类操作的可能性。
(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监管带来的挑战
挑战主要表现为给资本监管带来冲击。一是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不稳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会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二是表外业务被纳入表内反映将改变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结果。三是监管资本的数据将与会计报表直接反映的资本数据不一致。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一部分未实现的收益和损失将被计入损益或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等项目中,而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这种损益不应体现在监管资本中。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更多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因此,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加强新准则的学习、研究,提高会计估计、判断水平,保证日常工作中会计确认、计量符合要求,同时,不断完善、深化财务报告过程管理,加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可靠性。二是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应和专业教育同时开展。
(二)解决相关的配套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在我国,某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有待完善,完全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的态度。但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尤其是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将依赖各企业的模型来估算和验证,为增强各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应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机制提供较为详细的指南。
2.监管政策配套问题。
与新会计准则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税收制度、监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从目标来看,会计部门趋向于建立对银行财务状况的“中性”评估,监管部门从审慎的角度则更趋向于保守的评估。从方法上看,会计部门要反映过去交易和时间的结果,强调回溯性方法,监管部门则更关注未来,强调前瞻性方法。此外,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中包含大量的“未实现”损益,对这部分“未实现”损益,税收制度该如何协调等等,都是摆在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解决。
(三)加快内外部环境建设。首先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提高企业会计质量的最好办法。通过加快建立并形成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优质高效的运作程序、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实时获取会计信息成为可能,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是加强企业外部监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如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尽快协调好监管制度、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为执行好新会计准则创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