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财务信息加强财务监督工作
所属栏目:财会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17:47 更新时间:2021-04-27 15:56:02
摘要为了保护所有者的自身权益,防止过高的投资风险,财务监督应运而生。但从财务监督的实践考察,我国的财务监督侧重于外部监督,且监督力度有限。因而对财务监督进行研究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信息,监督力度,监督措施,风险控制
现代企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保护所有者的自身权益,防止过高的投资风险,财务监督应运而生。但从财务监督的实践考察,我国的财务监督侧重于外部监督,且监督力度有限。因而对财务监督进行研究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影响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因素
(一)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主要指外部财务监督所掌握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有限性。
1.外部财务监督者(以下称为“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在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权由经营者(经理阶层)控制。经营者具体组织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市场调查、生产经营决策、生产经营计划的实施与控制,以实现经营目标。监督者不参与经营者活动,因此对市场份额的大小与占有程度、产品的成本、质量以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实时信息知之较少,只能获取有限的历史数据,考评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实施监督。
2.监督者对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经营者具体组织日常的财务活动,以实现所有者拟订的财务目标。虽然重大财务决策由所有者或股东大会作出,但财务决策的实施与日常的财务活动,包括一般的资金筹集和正常的资金营运活动均由经营者控制,因此日常的财务收支信息是监督者无法及时获取的,只能通过审计等手段获取有限的历史数据,考评经营者在特定的经营时期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3.风险信息获取的有限性。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决定了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认知的程度与经营者认知程度的差别。一旦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等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监督者无法准确测定收益实现程度、难以把握现金流量,无法控制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更无法保证债权人的利益,企业资产的价值便难以准确衡量。其表现在于监督者判定的风险,与企业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体现出的风险大小不同。这些因素导致监督者不得不将精力放在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的监督上,对于风险监督的力度减弱。
(二)经营者的利益驱动使得外部监督力度减弱
由经营者实现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经营者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和所有者并不一致。在利益驱动下,经营者的目标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追求实际报酬。经营者实际报酬的提高,包括年薪的多少与增幅大小、配置的办公设施、交通工具的优劣都会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在所有者看来这些支出不可避免,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度;在经营者看来这些报酬是越高越好,因此,不惜弄虚作假通过提高经营业绩来提高其实际报酬水平,影响了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加闲暇时间与享受度。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内较多的闲暇、较小的工作强度等,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之二,可能导致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很好地规划、组织与实施,资金运作的难度加大。
3.避免风险或漠视风险。一般企业里,经营者的利益水平是确定的,其努力工作并不会得到额外的报酬,其努力程度与所得利益不匹配,而且努力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经营者总是试图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希望获得稳定的报酬,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与长远发展能力。经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可能会设法提高其经营业绩,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此,总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不适当地降低成本、增加负债比率等,由此带来额外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监督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对经营者行为不加干涉,导致其行为目标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背道而驰。
(三)外部制约机制不健全影响外部财务监督力度
我国企业的经营者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命,并对其负责,但对经营者的外部制约机制未能到位,使得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相左。对经营者的外部制约机制一般由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营者市场构成。
1.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在健全的资本市场,股票大众化的程度高,一般以业绩作为投资的依据,投资者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使对经营者的“投票权”,以促使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的行为趋于一致。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不过十几年的历史。尽管短短的时间内,规模可观,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暴露出严峻的问题:以政策市为特征,国有股一股独大;在庄家的控制下投机猖獗,一般投资者跟风炒作等。这些因素导致股价不能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经营状况,投资者以题材炒作股票,而不是以业绩作为衡量股价的标准,使得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难以在资本市场体现,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投票权”无法真正体现。
2.产品市场:在产品市场中,经营者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则追求货币效用最大化,为此,经营者必须生产消费者认可且优质的产品,才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经营者只有锐意创新、改善经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对经营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使得经营者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营运作,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就目前而言,一则,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高档消费品,如家用汽车等消费有限,只是追求一般消费品,其数量和质量有赖于生产者的有效供给,弹性较小;二则,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实际上还是不足,不少产品存在价格背离现象,利润空间太大,如空调利润可以达到30%;三则,消费者对产品相关的信息知之甚少,科学鉴别产品的水平有限,导致购买产品存在盲目性。三因素导致产品市场对经营者起不到激励作用,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监督只是一般的、被动的监督。
3.经营者市场:经营者市场,是为满足各个企业对专业型经营者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通过经营者市场,经营者与所有者签订平等契约,确立双方的责权利,使经营者为其利益而努力实现确认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经营者市场形成潜在的经营者群体,对经营者形成竞争性压力,利于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在相互博弈中取得一致。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者一般由董事会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命,是官员式的经营者。
二、加强企业外部财务监督的措施
1.建立财务总监市场,在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通过财务总监市场,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派,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监督,并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机制。财务总监由所有者委派进驻企业,代表所有者参与并控制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和日常的财务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出谋划策。财务总监委派制有利于保证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广大的投资者服务,为提高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行的同时,全面实行财务会计人员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只是控制财务信息质量的手段之一,其重点在于防范财务收支的失控,但由单个财务总监解决单个的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失控,其力度值得怀疑。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已经实行多年,全国范围内优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遍及各地,并分别由各地的会计事务管理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因此实行财务会计人员委派制的条件已经成熟。由所有者委派财务会计人员,并由财务总监领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乱收乱支、利用会计手段虚增利润的现象,从而根治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确立财务总监和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过去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财务总监的工作重心在于财务活动,它包括重大的财务决策、日常的财务活动、重大的经营决策。因此,委派的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中心应是: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按照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和规章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
当前,提高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尤为关键。优秀的经营者能做到依法经营,遵守国家的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综合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能以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获得经营者的信赖。作为财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拓展知识领域,提高业务水平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人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公司制企业财务职能转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