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内“余留空间”的现状分析及设计探讨-评职称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03:56 更新时间:2011-02-26 11:03:56
居住小区内“余留空间”的现状分析及设计探讨
卞小美
如东县大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如东2264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购房时,在考虑房价之余,已经开始更多的关注其居住环境的优劣。因此,原本在居住小区中被设计师门所忽视的“余留空间”已经被纳入了设计的范畴。但是从设计到投入使用整个过程来说,还存在一些有待我们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余留空间;环境设计;个性;有机结合
正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住宅建设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小区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基地,人类一生约2/3的时间在此渡过,居住生活环境的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笔者就居住小区内“余留空间”的设计作一点探讨。
1.“余留空间”的概念
“余留空间”是指建筑基底之外的场地,在居住小区内则是指住宅日照间距范围内的土地及宅端防火间距所占的空间,约占居住建筑用地面积的70%左右,是住宅区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外部空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余留空间”由于未纳入设计和管理,也未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在用地紧缺时往往被住户蚕食殆尽,反成为影响居住环境和邻里关系的消极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味、生态环保意识逐步提高,越发重视人居环境,对“余留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了要求。如今,大部分购房者在购房时,已将小区的居住环境的优劣列入考虑是否购房的因素之一。“余留空间”的景观设计水平已成为决定小区档次高低、环境质量优劣和楼盘价值大小的重要筹码之一,也成为开发商进行产品宣传、吸引业主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
2.“余留空间”的设计中的不足
2.1景观设计单调
2.1.1造景元素单一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给景观设计师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状况提供了便利。但是设计师们在设计时,更多的是将这些元素进行简单的组合,大同小异,让人视觉审美疲劳,缺乏当地文化特色。我们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哪个小区,都有假山、凉亭、水体、木桥等等,当然,这不可否认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继承发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缺乏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那份神韵,似乎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模仿,有生搬硬套之嫌。
2.1.2配景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小区内尤其是宅间的植物种类大部分为乔草两层和灌草两层,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在许多小区环境设计中,草皮占了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达到了60%,这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算的。居住区绿地从用途上说是供人休憩的,而现在所铺设的草坪草多为不耐践踏种类,人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活动,草坪铺设过大,挤占了人们的休息活动空间,使居民只有“望绿兴叹”了。而且,较多开发商为了利润,并未用四季的草坪,一到冬天,草皮黄了,显出一片萧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政府部门所要求的绿化率和节省资金,而不在绿化环境设计上作应有的投入。
2.2景观设计与自然规律相悖
现在有很多小区依然是建筑建好了再往里面填景观,怎么好看就怎么做,没有充分尊重与利用自然条件。有的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不惜重金从千里之外购回造园材料,在植物配置上丢失了本土特征。如北方城市的园林景观多遍植松柏,耐寒耐旱;南方地区多以热带植物为主,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如果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后期必将为之承担巨额的养护费。
2.3水景设计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小区的水景在投入使用初期,有一定的观赏效果。一段时间后,由于疏于管理,水池里的水成为臭水或死水,喷泉成为了空水坑,不但没有起到美化,活化环境的作用,反而恶化了环境。
2.4微气候营造不够
目前,很多小区景观设计在微气候营造方面的考虑是不充分不全面的,未能够将影响微气候的因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如冬季要有充足的阳光、西北风能被有效阻挡,夏季通风良好并能避免来自太阳及周围环境热辐射的户外休息场地等等。再如,乔木的数量对环境改善功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的环境改善功能要大大超过草地和灌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相同面积草地的2.5倍,然而很多小区的乔木种植数量是达不到的。
3.余留空间的设计探讨
3.1符号彰显个性
利用“建筑符号”是设计学中的常用手段,余留空间中每一个小品、部件,如路标、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灯具、雕塑等都是极好的宣传载体,采用以一种色彩搭配或相关符号反复在视野中出现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与其它构成要素一起成功地营造外部空间,将现代商业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使整个建筑更精致,增加了其观赏性。
3.2住宅设计与环境设计并行考虑
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这对环境艺术的设计构思比较有利,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组团与组团之间在考虑营造微气候的同时,利用植物种类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特色。并且结合绿化安排各种活动,如儿童林间嬉戏、老人品茗奕棋、邻里联谊交往等。
3.3功能与景观有机结合
小品设计应满足人们崇尚自然的心理需求,应尽可能运用建筑部件、室外工程设施,进行艺术加工,使之不占或少占绿化面积,又具有使用、识别、观赏等多种功能。尽量考虑与周边环境及自然的和谐,减少小品的生硬堆砌。
总之,居住小区的“余留空间”的设计只有确定“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力求做到空间组合合理、美观实用、功能齐全、环境优雅,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娱乐、休息、交往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才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筑是环境中的建筑,正如谈环境必须讲功能一样,环境原则是无法回避的,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任何建筑刨作中,只有尊重环境,深刻理解环境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环境观,才能创造出更高质量、更高品味、生机盎然的精品来。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