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教育学院范文浅析中英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不对等现象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07-18 14:56:17 更新时间:2014-07-18 14:30:17
最近,《生活大爆炸》这部美剧大热,受到中国很多年轻人的追捧,男主角“谢耳朵”更是因其幽默和天才的智商大受欢迎。第五季第七集中有一个剧情是“谢耳朵”想用蛇吓唬印度来的Raj。他把蛇从盒子里拿出来的时候说了好几个 “Oh, dear”,结果字幕组翻译成了多个版本,包括“救命啊”、“我去”、“额滴神”、“我的亲娘”、“我的二舅老爷”、“神啊”、“我的老天爷”、“妈呀”等。两个简单的英文单词可以翻译成这么多个不同的汉语词,网友戏谑说可以看出我们的汉语是多么“博大精深”。实际上,这是由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的一个英汉词汇翻译不对等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因此相应的翻译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词汇翻译不对等的情况,这给翻译增加了很多的困难。本文通过举例说明中英互译中词汇翻译不对等(主要是一对多和多对一)现象的原因,就翻译策略和解决方案提出见解。
关键词:长春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范文,文化差异,词汇,翻译,不对等
Abstract: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re are lexical translation unequal situ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it increased a lot of difficulty for transl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reason of lexical translation not peer to peer (mainly is the one to many and many to one) phenomenon, proposed scheme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vocabulary; translation; non equivalence
一、 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方思维习惯从整体出发,认为整体决定个体,个体不可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这就形成了语言表现中的“概念化”或“综合性”。在中方整体思维影响下,汉语擅长归纳出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点,将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而西方的传统思维是重个体,强调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英语就形成了注重分析的特点。与汉语相比,英语擅长将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使得它们在分享共同特征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例如,汉语中我们用“感觉”来表示一种体验,而英语中则有 “feeling” “sensation” “aesthesis” “perception” 等具体的表达,它们除了都具有“感觉”的意思之外,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再如,汉语中我们用“笑”形容人高兴的表情,而在英语中则有 “laugh” “smile” “giggle” chuckle” “titter” 这些词来表现笑的不同状态。
(二) 生活习俗的差异
中国人家庭观念十分浓厚,在旧社会,家里人越多越能显示出家族地位。而在西方,人们崇尚核心家庭观念,对非直系亲属的称谓并不像中国那样分得很细。比如,英文的 “aunt”在中文中可以指“阿姨” 、“姑妈”、“伯母”、“舅妈”、“姨妈”。而且,中国传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被看得很重,因此孙子有外孙之别,兄弟姊妹也有堂表之分;英语中一代人为一个称谓集合,如表示下辈的 “nephew” 和“niece”不分侄甥。有的甚至还忽略性别因素,如 “cousin”不仅可以代表堂兄弟姊妹,也可以表示表兄弟姊妹。
(三) 英汉用词搭配差异
英汉用词搭配差异源于两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发展历史,例如,颜色词在中英文中就存在显著差异。 中文的“绿茶”翻译成英文是“green tea”,然而如果理所当然地把“红茶”翻译成 “red tea”,或者把“红糖”翻译成 “red sugar”就要闹大笑话了,“红茶”应该翻译为“black tea”,而“红糖”的正确译法应该是 “brown sugar”。这种差别除了与英汉用词搭配习惯有关,还与“红色”在中西语境中象征意义的差别有关。“红色”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热烈、喜庆、胜利,但在西方人眼里,“红色”常常让他们联想起流血、战争和恐怖,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西方人在称与“红”有关的词上会避免 “red”而改用他词。
再如,英语可以用 “good”来形容不同甚至是相对的概念,如 “good husband” “good wife” “good student” “good teacher” “good child” “good parents”。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good”全部都翻译成“好的”,未免显得中文水平太差,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本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内在含义。合理的翻译是根据原文意思和表达需要,变换搭配词,例如分别译为“称职的丈夫”,“温柔贤惠的妻子”,“听话的学生”,“负责的老师”,“孝顺的孩子”和“慈爱的父母”。
(四) 一词多义
很多英语单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也导致了英汉词汇翻译的不对等现象。一个英语单词有着多个意义,这些意义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规律,有的是通过派生而产生新的意义,如 “eye”由“眼睛”的意义派生出“视力”,进而派生出“眼光”、“见解”的含义;有的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如 “spring”有“春天”、“弹簧”、“活力”等意思,它们的共同特征就在于都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感觉。在翻译类似词语的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选择最为恰当的词义。
二、 解决途径
(一)丰富知识储备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大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且我们对英语的认知和知识来源仅限于课堂和老师,对什么是真正的英语以及怎样学会地道的英语不得而知或者概念模糊,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很难得出地道的英文。另一方面,虽然全世界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但中国人自身的汉语水平却大不如前。汉语博大精深,但由于现代人浮躁的生活态度,真正懂得其深奥内涵和能够将其运用得游刃有余的人越来越少了。
要克服英汉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翻译不对等,只能从自身做起,丰富知识储备。具体途径有大量阅读有关中西方历史、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或报刊杂志,提高综合素养。阅读原版英语材料,包括小说、杂志、报纸等,接触真正地道的英文。
(二)培养英语式思维
培养英语式思维,能快速转换中英思维方式是学好英语和做好英汉翻译的关键。如果仅仅学习英语单词及其对应的中文表达,翻译时就只会逐字逐句地一一对应,这样生搬硬套很容易产生死译,翻译出来的英文不仅不可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很有可能连中文都不通顺。例如,我们翻译“过去2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都会按照习惯进行直译 “Great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或“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 ,中国人能理解这样的英文,外国人也能明白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是地道的翻译。受固定化的中式思维的影响,我们一看见“发生”就会立刻想到 “happen” “take place”等表达,然而实际上英文习惯用“see”这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单词,表达为 “China has seen great changes in the past 20 years.”,简洁地道。
(三)识记固定搭配
有的英语词汇对应好几个汉语意思,要快速做出正确的翻译需要在平时多多识记固定搭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甚至闹出笑话。例如,我们知道 “critical”一词的意思是“关键的”,如果因此将 “The victim is still in critical condition”翻译为“受害者仍处于关键情况”就大错特错了。通过查字典知道了“critical”还有“危险的”这一意思,但是如果将其改译为“受害者的情况仍然很危险”,虽然能读懂,还是不够地道。经常阅读报刊就应该知道类似表达在中文里的习惯说法是“受害者情况不容乐观”。再如,我们知道 “blind”和 “date”的意思,但 “blind date”并不是“盲目约会”或“瞎约会”的意思,而是“从未见面的男女经第三者安排所作的约会”,就相当于时下流行的“相亲”。
(四)增强语言敏感度
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需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新闻翻译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不仅要熟悉传统的习惯和固定表达,还要对新兴词汇足够敏感。例如“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还没有对应的英文表达,后来被译成 “micro-blog”。在这个新的表达出现之前,如果要给外国人解释什么是“微博”,我们也可以借用他们所熟知的 “twitter”一词向他们描述其意义。再如,上文提到的电影台词“Oh, dear” 的翻译都是时下流行的年轻人用语,这样就有利于吸引观众,增加趣味感。
结语
中英文化差异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用词搭配的差异以及英文一词多义的现象造成了英汉词汇翻译的不对等现象,为翻译带来了一些困难,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培养英语式思维、识记固定搭配、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合理选择翻译方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峰,罗丹丹.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 韩冰.浅析中英文化差异和翻译[J].琼州学院学报,2011(4).
[3] 罗昭然.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4]王越.从中英文化差异角度看翻译等值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张莉.词汇层面中英文化不对等现象小议[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