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期刊论文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07-30 16:38:41 更新时间:2014-07-30 16:30:38
我校是江北区2004年首批确定的进城务工子女定点接收学校,如何搞好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校立项承担的重庆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心城区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的研究”,2006年立项开题,2010年12月份顺利结题。
摘要:今天的流动儿童,是城市将来的主人。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过程中的成长的问题,影响涉及到几代人,上至父辈甚至到祖辈,下至到他的子孙后代,关系到一代代进城民工子女以怎样的心态和素养参加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值价和实践价值。如何解决好进城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让他们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中心城区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的研究”,谈谈初步的感受。
关键词:教育研究期刊投稿论文,务工子女,学生,成长
1、进城务工子女成长的不良问题。
1.1不良心理现象
绝大多数进城民工子女在进入中心城区前其心理状况并无太多特别异常之处,但这些孩子在进城之后却显示出较其他同龄的城市孩子或农村孩子更多的心理问题,一些孩子渐渐的变得不自信了,少数孩子的不良心理也逐渐滋生,主要表现为自闭、自卑,或者过激、逆反等。
1.2不良行为习惯
很多民工孩子在行为习惯上,不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乱吐乱扔、乱涂乱画、不爱惜花草、缺乏礼貌、爱说脏话等。在学习习惯上,上课开小差;不专心听讲;不善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对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产生了制约。
2、进城务工子女成长问题的对策研究——文化育人策略
我校学生人数500人左右,其中民工子女占95%以上。学校的文化要适应并为教育对象服务。为此,我校从如下几个方面重构了学校文化。
2.1重构学校文化理念。经过慎重选择和全体教职工讨论,我校确立“民工家长的亲戚,农村孩子的乐园”办学理念;形成了“抬头走路、埋头学习、动手做事”的校风;制定了“怀揣梦想、自立自强”的校训。
2.2构建教师行为文化。以做“民工家长的亲戚”为指导,建构亲密、关爱、帮助的教师行为文化。其中最有成效的是家访。在家访中,教师除了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近况,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与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交流和沟通。
2.3完善家校交流文化。
每年定期举办民工家长知识讲座,包括每年民工日宣传,发放家庭教育宣传资料。开展民工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培训。
2.4建设文化物化形象。
良好的办学设施,是学校文化的物化体现,一所过于破旧的学校难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几年来,上级部门先后投资上百万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让进城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好地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从而淡化身份上的差别。
3、成长问题的对策研究——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我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办法如下:
3.1加强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培养。民工子女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在班上营造一种自信的氛围,通过制定充满平等自信的班训,如“自信让我成功”、“自立自强,实现自我”、“跳一跳,能摘到”、“我能行”等,激励孩子们每天去实践自我,尝试自我;同时,还要创立一种激励机制,根据民工子女朴实、爱劳动等特点,设立“好习惯五彩银行”评比,包括“好习惯,棒学生”和“好习惯,棒中队”的评比活动,活动细化为说话棒、走路棒、做事棒、学习棒,每月张榜公布,照片上墙,无论成绩好坏,只要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好,都可以参加评比,以此增强民工子女的自信心。
其次,根据民工子女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开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
3.2建立社会关爱多元平台。社会各界对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对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推动作用。2007年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每周二和周五按时来校对我校的民工孩子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老师以及外界的干预和辅导下,一些孩子的心理开始有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变得不再孤独寂寞,杨雪梅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她从一个独居的小女孩,逐渐走向自立自强的故事,先后被十多种报刊媒体所宣传报道,特别是2009年9月3日下午3时53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人口》栏目,以《独居的阳光女孩》播放了杨雪梅自立自强的事迹。让杨雪梅成为滨江孩子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3.3关注学生个案。
通过个案分析,了解和掌握了民工孩子学习具体情况和变化情况,培养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系列鲜活而感动的事例,比如6年级的女生杨雪梅,头发老是乱蓬蓬的,一缕一缕的,头上的皮屑清晰可见,衣服老是洗不干净的样子。她母亲去世,父亲在建筑工地上班,一个星期回来一次,这个孩子全靠自己,做饭洗衣,还要照顾父亲;胡薇,这个身患糖尿病的女孩,自己给自己坚持注射打针,近三年了。
2008年,雪梅、胡薇被评为“重庆市阳光少年”。我校充分用好这一教育资源,在全校的班级活动、主题活动、家长学校,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较大地提高了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有效性。
4、成长问题的对策研究——呼吸似德育策略
“呼吸似德育”首先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具有自然性、生活性与融合性三个特点,其操作实施熔铸与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4.1“呼吸似德育”的特点。一是自然性,德育,要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做作,不勉强,让学生自然吸收,自然体会,自然消化,自然生成。二是生活性,生活人人都需要,生活人人都处于其中;德育就像生活必需品一样是每个学生所必须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德育的基因。三是融合性,在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呼吸似德育”认为并不存在孤立的德育活动。
4.2“呼吸似德育”的实践,主要分为:
一是常规行动,即针对学生日常的学校生活行为、班级学习行为、家庭生活行为、接人待物交往行为等,提出一些规范与要求,并为形成这些规范和要求而开展系列活动。
二是专题行动,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针对不同的教育重点,或者按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需要开展一些专题德育活动,
三是行为规范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处出发,处处要去留意民工子女的日常行为,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训练,找到有效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实有效方法。
四是建立完整的检查制度,做到对学生的行为“行有所查”
学校对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培养非一日之功,而且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反反复复,故需要必要的检查跟进和落实。学校对每个孩子提出了“一声问好(对父母老师问好),两个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三处整齐(课桌椅;清洁用具、生活用具;学习用品),四个自觉”的行为要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建立了“一捡、二靠、三准备”的检查制度。形成了以值周行政,值周教师,大队部值周学生共同检查督促的机制,逐级检查落实,并把此纳入班主任教师的日常考核中。在学校中做到时时有人查,处处有人查,事事有人查,检查形成力度,不走过场。慢慢地良好的行为习惯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让教育收到实效。
五是学习习惯培养,针对我校民工孩子的具体的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拟定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培养提前预习的习惯、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培养及时复习的习惯 、培养独立作业的习惯、培养纠错反思的习惯。
综上所述,民工子女成长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培养和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持之以恒,对民工子女进行悉心观察,仔细研究,耐心引导,才会取得成功。并且要确保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问题解决时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晓云.少年儿童研究[M].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3.
[3] 曹忠华.让“培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J].教学与管理,2009,(12)
[4]. 陈玉云.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教育探索,2004,(02)
[5] 江立华,鲁小彬.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6] 夏雪.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7] [9].胡莉,牟映雪. 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