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发表科研究生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探索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8-08 17:46:23 更新时间:2014-08-08 17:03:23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集中在本科生,研究生得到的关注和掌握的资源更少,造成了研究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既不能及时预防,出现问题也缺乏求助途径。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朋辈团体心理辅导作为最合适研究生的心理辅导方式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具体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工科研究生
1 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困扰。相比于其他群体,研究生具有如下特征:(1)年龄大。研究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年龄较大,生活经历更丰富,人格基本定型,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更加固执,难以改变。(2)压力源多。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源种类多,除了课业负担,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就业期望,每一项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引发困扰。(3)支持少。研究生班级概念较弱,尤其是工科生,大都以实验室为核心,接触面狭窄,集体活动减少,缺乏有效支持。(4)关注少。 为此,本文结合本校实际,采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为解决研究生心理困扰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完善的支持。
2 定义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1]。近年来,团体咨询在国内迅速发展,它因将个体放在人际环境中,直接面对与他人的互动活动,因而具有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所不能替代的优势。
本文中,团体心理辅导指以探讨日常心理困扰、提供集体支持、交流信息等为目的的发展性团体,面向对象为心理功能健全的研究生,并非是面对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人群。成员获得成长和发展是团体的主要目标,本团体不承担治疗任务。
朋辈,指与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年龄身份相当的非专业心理辅导工作者。Mamarchev对朋辈咨询的定义是“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非心理专业工作者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同龄人,提供具有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2]。”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补充传统学校心理咨询的良好方式[3]。本文中,朋辈指具有带领心理辅导团体能力的非心理专业学生。
综上,本文中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即由经过一系列选拔、培训、督导的工科研究生,针对同龄的具有成长和自我发展需求的工科研究生,开展的经过内容设计的结构化心理团体。
3 可行性分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方式多种多样,结合前人理论研究和本校实际,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现阶段最适合研究生的日常心理辅导方法。具体原因如下。
(1)易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进行多年,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仍对寻求心理援助存在污名,且男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意向和态度显著低于女生[4]。本校是一所典型工科院校,男生居多。在心理健康知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接触和接受个体心理咨询等传统方式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变得异常困难。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普通学生来讲,形式新颖,内容轻松。另外,针对名称做一些变化,隐去“心理”“咨询”等字样(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成长训练营”),重新取名为温暖、励志的形式,可以有效降低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污名感,使得他们更乐于参加该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2) 效率高
传统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每次持续50分钟,且只能面对一名来访者,虽然针对个体的问题能够展开深入分析,但耗时耗力,效率有限。团体辅导,可以同时面对多名个体,增加了受益人数,在心理工作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覆盖到更多人。虽然在解决深层问题上可能效果不及个体咨询,但对于发展性问题,一个成长团体显然要比单纯的个体咨询要省时省力的多,且效果良好。
(3) 依托人际
从本校新生入学心理普查结果来看,人际关系是本校学生目前最突出的心理困扰。单纯依靠个体咨询,只能就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并不能在实际行为上给求助者以实践的机会。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个体同时面对多个与他背景相似的人,在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人际接触。团体动力的基本观点认为,人际活动有助于改善个体的问题。同时,个体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也面临相似的困扰,从而得到支持感,降低孤独感。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机会面对人际关系,解决人际问题。另外,在进程中,团体的其他成员也可提供不同的信息和支持,远比单独面对一名心理咨询师内容丰富的多。这都是个体咨询所不能比拟的。
(4)降低防御
面对不熟悉的人,来访者在呈现自己问题的时候总会有所防御。高校中的咨询师对于学生来讲还有着教师的双重身份,这些都可能与学生造成隔膜。尤其是当师生年龄差距过大,信息不对等,极易产生代沟,影响交流。本文提出的朋辈辅导,让来访者面对与他们同龄同身份的心理辅导者,可以有效地增强亲密感,降低防御感。相同的学习背景,让他们在交流中更有共同语言。同时,朋辈心理工作者也可成为接受团体辅导的一份子。
(5) 弥补人员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配备咨询师数量大都与在校学生比例严重不匹配,仅有的几名咨询师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通过培训学生来参与工作,可以补充专职咨询师数量上的不足,让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当中。学生心理辅导者需不断接受专职教师的培训和督导,可以保证所带团体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6) 多样性
本校没有心理专业,以工科生居多,朋辈心理辅导者主体只能从工科生中选拔。从各个高校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仅承担成长性团体辅导任务而不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问题解决,非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完全可以胜任。工科生逻辑思维强,在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技术后,可以以其工科背景和自身的人格特质,带出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团体。这种多样性对于寻求自我成长而非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来讲,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要在培训中向同辈心理辅导者强调,在辅导过程中严格遵守界限,不能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4 运作模式
为保证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持续、有效的进行,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者进行系统培训,并构建合理的运行模式。最终建成由专职心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运作的工作系统。具体程序设计如下:
(1) 机构依托
初期,单独成立承担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组织,容易因活动少、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而造成形同虚设的后果,这不但给活动正常进行造成阻碍,也影响学生心理辅导者的积极性。目前,我校各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但因功能设置不明确、任务少,心理委员的工作不成体系。因此,我们采用在院系学生会成立心理部的形式,将各班级心理委员招募至心理部,由学生会作依托,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提供经费支持。一方面可使各班级心理委员产生连结,形成小组,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院系重视,给予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当心理部内部可以独立自主进行日常活动,并在院系中打出品牌,即可视情况而独立出专门的学生社团。
(2)人员选拔
初期的朋辈辅导者全部由班级心理委员组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每一个班级都至少有一名同学参与活动,方便后续为自己班级开展辅导。并且,由各个班级选拔成员,既可以让他们有因志趣相投而产生的连结感,又防止形成小组之前太过熟悉而影响工作过程。
心理委员的选拔同时考虑本人意愿和群众基础。本人意愿,指朋辈辅导者要有承担心理工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助人意愿,并能够保证投入相当的时间在团体辅导工作上。群众基础,指朋辈辅导者应在班级中受到认可。同时,不能有严重人格障碍或精神疾病等影响正常辅导工作的自身特质。
(3)培养体系
朋辈辅导者不承担咨询、矫正、治疗任务,仅以提供平台供同龄者进行发展性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为目的。本校工科研究生为2.5年学制,除去最后半年找工作,真正可利用时间最长2年。如果从一入学就开始培养朋辈辅导者,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培训节奏和方式。为此,我们设计出“体验+授课+督导+实践”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尽可能的发挥出朋辈心理辅导者的最大作用。
a.体验
所有心理委员经选拔后,成为第一批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形成小组。在专职心理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连续8周每周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合的主题,以尽量丰富的让学生体验不同主题为原则。体验阶段,心理委员作为普通的团体成员,了解、感受、熟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态和内涵。结束后,要求成员上交参加活动的感想和体会。
b.授课
体验阶段结束后,由专职教师就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对朋辈辅导者进行专题授课,共4课时。并就上交的感想体会给予反馈。
同时,朋辈辅导者需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兴趣,设计出一套团体辅导方案,并拿出部分环节在课程团体内部进行尝试演练,由教师和其他成员给予点评和指导,使之不断完善。
体验和授课在第一学期内完成。
c.督导
第二学期,每一名朋辈辅导者,将自己设计的方案在自己班级中实施,并由专职教师随机进行督导,其他朋辈辅导者进行观摩。结束后由教师和观摩者给出反馈,使之不断进步。
同时,所有的朋辈辅导者需在专职教师的带领下,定期聚会,讨论、分享自己工作中的感受和疑问,在小组学习中对问题进行解决,得到自我提升。
d.实践
经过一学年的训练,朋辈辅导者可以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第二年就可以自由在班级中开展有主题,有结构的团体心理辅导。要求每名朋辈辅导者每学期至少要在所在班级中开展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院系心理部和心理教师给予支持。
(4)维持及发展
为了整个组织有序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吸纳新成员。初期,在教师指导下,拟选部分特别优秀且有意愿的朋辈辅导者进行下一年度低年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这种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提高参与积极性。当组织有所发展并在学生中间形成一定的认可度后,可尝试开放选拔范围,所有参加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朋辈辅导的工作中来。为保证组织的专业性,所有的过程都应在专职心理教师的督导下进行。
5 问题及展望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在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弥补仅靠专职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工作的不足。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首先,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高校中普遍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真正承担的日常活动不足以覆盖全体。且总是出现危机事件才做干预,对于平时的心理健康普及和学生的成长性需求重视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并不顺利。
其次,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特有国情让学生们更重视课业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不愿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付出一定时间。另外,对于心理健康的污名效应也使得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活动有所避讳。
最后,研究生科研负担重,各方面压力大,在实际中也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心理健康活动。团体心理辅导耗时耗力,如果没有一定的鼓励方式,很难持续高效的进行。
为此,在实际发展中,我们可以考虑将团体心理辅导和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得到院系的支持,同时加大宣传,增强师生双方面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举办有特色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加。另外,也可考虑将对朋辈辅导者的培训开设课程,既可将培训结构化、规范化,也可给学生以学分上的鼓励。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Mamarchev H L. Peer Counseling. Searchlight Plus: 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 No. 52+[J]. 1981.
[3] 杨思帆.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3(2): 132-134.
[4] 郝志红.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