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论文曹家巷里的安居梦
所属栏目:青海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19 14:48:58 更新时间:2014-08-19 14:23:58
曹家巷,位于成都一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是一个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所在。曹家巷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外墙为砖墙,内部隔断墙大多由木片、竹片和三合土组成。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曹家巷俨然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沧桑老人,在一片光鲜亮丽的高楼宅宇包围中,显得悲凉而落寞。
摘要:成都市曹家巷在解决拆迁难的问题时,由政府指导采用了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在拆迁中起到了沟通民众与政府的作用,真正体现了“民主拆迁”的含义。这种全新模式的成功使其作为样板从而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科类论文投稿,曹家巷,拆迁改造,居民自治,民生,民主
2012年,成都启动“北改”工程,试图改变北部城区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治安最复杂,城区面貌最落后的现状,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区,曹家巷作为北改的重点工程,涉及的一、二街坊是华西集团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修建的集体宿舍。
曹家巷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每户三到四人,居住面积只有二十多平米,没有厨房,住在平房的只能自己向外扩出一平方的小房子做厨房用,住多层的只能大家共用过道做厨房;没有浴室,只能拿个盆子在厨房解决;没有厕所,所有人都用公共厕所。夏天蟑螂老鼠肆虐,遇到暴雨,部分住宅一层会被雨水倒灌。垃圾随处堆放,污水肆意流淌,墙体斑驳裂缝,路面凹凸不平。目之所及皆是破旧不堪,如此恶劣的居住环境让人理解了为什么居民对北改拆迁满怀期望也明白了成都市政府对北改如此坚决的执行力度。
一般来说,旧城改造可集中释放大量土地,从来不缺开发商参与,但曹家巷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且情况复杂,故一直乏人问津。首先是土地性质问题,曹家巷房屋性质为公房,土地属国有划拨土地,若要改造,需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将其土地市场化;其次是资金问题,曹家巷成本高而利润又有太多未知因素,令开发商望而却步;然后是拆迁矛盾问题,曹家巷位于市中心繁华位置,由于其地段的稀缺性,居民补偿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得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这是以往多次改造计划未完成的症结所在。以上诸多问题导致曹家巷拆迁难度大,才有了“十年拆不动的曹家巷”一说。
为了解决曹家巷的拆迁难题,应运而生出了一个由政府指导居民自主成立的组织――“曹家巷居民自治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改委),即是指从每栋楼选出一个代表,组成居民自治委员会收集民众意见,然后向政府真实的反映居民的诉求,是居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这种基层民主和社会管理的模式,是解决我国当前拆迁问题的一种新的尝试。自改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他们的使命是代表群众把对拆迁改造的意见向政府反映,而非代替居民做决定。“尽职而不越权,代言而不代理”是在曹家巷成立自改委,推行“民主拆迁”的真正含义。
2012年12月29日开始,央视持续8天关注曹家巷的自治改造。央视记者用九个月的镜头记录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告诉大家曹家巷改造的必要性和老百姓对拆迁改造的诉求,以及老百姓是如何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拆迁过程中,面对老百姓诉求时,基层干部又如何灵活地既贯彻了国家的政策,又兼顾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其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到拆迁改造中,了解拆迁改造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诉求,让政府的拆迁改造更加的阳光和透明。
其中值得我们深入探求的一点是,央视之所以高度关注成都北改,是因为基层民主贯穿民生,而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即民主自治的民生工程。北改从改善民生起,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尝试群众参与的新模式,从而建立群众对于城市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曹家巷作为样本价值的核心在于,政府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指导居民自主成立自改委,这种基层民主的模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可以为今后的拆迁工作提供参考。曹家巷代表了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浓缩为一句话,其实就是对于民生幸福的执政追求。
2014年,曹家巷正式“出嫁”恒大,根据规划用地使用性质,该地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二类住宅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幼儿园)。占地173亩,总价17.99亿,多达70万方的建筑体量背后,是足以撼动主城区商业布局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
曹家巷的拆迁改造,代表着居民对居住尊严的渴望,代表着成都市政府对北改的决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居民自主成立自改委这一做法是成功的。它成功的解决了曹家巷拆迁这块难啃的骨头。尽管中间过程艰难,但却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的拆迁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从本质上来看,居民自治委员会其实就是规划中民众参与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当今规划界所缺失却也在苦苦追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唯有真正做到公众参与,才能真正体现“民主”一词的含义。
目前,成都市核心区域的旧城改造陆续推进,或许这些区域对于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旧城改造的主要意义绝不仅止于释放出大量土地,为房地产市场注入献血,更多的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旧城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的关键所在,科学合理的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对城市中处于重要地段的“城中村”进行安置,这都需要政府的主导,让利于民的同时还要达到各方利益平衡、多赢的效果,这是一个亘古难题,则还需政府带领民众积极进行更多深入的探索。■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