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研究生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机械论文
发布时间:2014-08-27 11:02:29 更新时间:2025-01-13 14:36:34

常州工学院,坐落于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一所拥有工、文、理、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门类、办学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学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万人。有本部、新北校区、成教基地三大校区,占地1000余亩.
1978年4月,“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创建。
1979年11月,更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1980年11月,常州市政府报请江苏省政府批准,创建常州职业大学。
1982年3月常州市政府明确,常州市职业大学与常州市职工大学为两所学校一套编制。1982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市为主)。
2000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省(江苏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2003年7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的全部资源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
截至2013年11月,学校建有江苏省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有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等6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与5家企业共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孵化基地——常州科技产业园。建有光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动漫、软件开发和设计等1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建有常州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瞿秋白研究中心、高晓声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研究机构。[3]
省级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高校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7]
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宝马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展览展示器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重型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常州市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软件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常州市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研究实验室。[7]
常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常州市汽车座椅工程中心、常州市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重型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展览展示器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光伏组件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均为双月刊。两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
《常州工学院学报》于1987年创刊,原名《常州工业技术学院 学报》。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于1983年创刊,原名《常州教育学院学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 [8]
图书馆藏
截至2009年9月,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96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万种(超星电子图书馆),中文报刊8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外文期刊5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各种应用软件,电子图书,数据库光盘近2000张。订阅当年期刊 1667种,报纸 162种。 图书馆共设有两个电子阅览室,拥有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镜像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