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核心期刊浅谈计算机专业教学分层技术
所属栏目:计算机论文
发布时间:2014-09-09 10:17:17 更新时间:2014-09-09 10:16:11
摘 要:随着中职学生数的增长,学生学习差异性越来越大,“一刀切”的班级授课制呈现先天的严重不足。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开展分层教学,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核心期刊 中职 计算机专业 分层教学
由于中职入学的“无门槛”,生源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于这些差异,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于是面临很多问题。如果采取统一的班级授课制,使用传统的“满堂灌”、“一刀切”的做法,必然导致计算机专业课堂上优生陪读,差生玩游戏、起哄或睡觉的现象。中职计算机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采用同速度同要求,将会有大部分学生放弃计算机学习。因此,计算机专业课教师有必要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些都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计算机专业的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工作,是整个分层成功与否的首要一步,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的原有计算机基础为分层的出发点。
学生的学习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教师在开学伊始就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有无接触过计算机?初中有无开设计算机课程?会哪些软件的使用?中英文录入的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把学生划分为“熟练使用计算机(A)” 、“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B)”和“少量了解计算机知识(C)”三个层次。为以后的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2、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分层的主要依据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具有专业科目多、专业性强、对学生的能力有特殊要求等特点。如“文字录入”就要求学生具有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有较强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而“网页设计”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拥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企业网搭建”则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推理素养。这些科目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性反映在学生分层中,必然要求教师应将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作为分层的一个主要依据。www.17net.net 论文网
3、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要求出发,动态的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动态地观察、分析和管理,确立学生的类型和层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应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学习要求过高或过低者,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他们的自我判断,其次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给予恰当的引导,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努力方向。应该指出,对学生的分层在整个分层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始终是动态的。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层次也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实现动态管理、滚动分层。学生的分层还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那么教师单方面作出的分层只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将影响到师生在教学中的双边关系和教学效果。
4、分层要基于对学生心理的关爱
中职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在小学、初中的时候也许受过老师的“冷遇”与“嘲讽”,他们心存自卑感的同时,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这是所有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特点。因此,教师在确定层次时应尽可能做到隐性分层,教师心中有数即可,不要因为给学生划分层次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同时要认识到,分层不是给学生“定性”,仅仅是我们给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教育起点。
分层教学首先应考虑学生层次的划分,以学生的学法来决定教师的教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所分的层次不宜太多,否则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师很难设计出一个兼顾学生层次太多的教学方案。.经过对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等的笔试、访谈及问卷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B层学生各方面能力较一般,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再根据“水平相近,一定差距”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即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桌,水平有点差距的学生分在同组(两个月调整一次),这样就不会因为差距太大导致合作困难,又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分层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给部分学生造成“分层是分快慢班”、“我是差生,我要变差”的心理暗示,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各显神通,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的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 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对A层的学生来说, 在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 应巧妙设计, 在本课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 不应该满足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部分的学生可上可下, 最有可开发性, 教师不应该忽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C层的学生应该稳扎稳打, 促使他们学好基础知识, 掌握好基本操作, 多给他们训练的机会, 耐心辅导, 相信他们会有所提高的。制定教学目标时,各层教学目标既要体现为言语性的外显陈述, 同时也要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练习与作业之中, 分布在具体的学习内容里。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A层和C层学生身上,往往忽视了游走在A层与C层边缘的B层学生。对B层学生来说,由于教师的忽略和智力因素的差异,他们对于更高层次的学习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如果放任这种情绪的蔓延,最终会导致学生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倦怠思想,在学习中表现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倾向,这样不但不能向A层目标迈进,而且很有可能掉入C层行列。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教学方法上花心思,而且要在教育方法上做文章。对于缺乏学习主动性的B层学生应以突破性的强化练习为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学生从强化练习中慢慢体会进步,以“保基础、多鼓励、求突破、多练习”的教法让B层学生的目标突破成为现实。但应注意不能让B层学生习惯于固定模式的练习,辅导中要多鼓励他们参与创造性的学习,主动向A层目标靠拢。
总之,分层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针对实际教学”、“针对问题教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健康和完善地发展。只有这样,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目标。但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爱平,郝英.论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中的应用[J].高教视窗,2009(3):183-184.
[2]李立新. 对中职学校分层递进教学的探索[ J ]. 职教通讯, 2004, (4).
[3]何静宁,中职计算机教学障碍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8)
[4]汤朋朋.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22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