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论文发表诵读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09-09 16:43:12 更新时间:2014-09-09 16:21:12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是一们积累学科。语文素质的高低跟人们积累语文知识多少有关。
[摘 要] 诵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语文积累是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更是语文创造力形成的前提。笔者从教学实际入手,在汲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意在探究式语文教学中诵读积累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师论文发表,诵读积累,语文学科,有效途径
从《庄子・天下》中的“学富五车”到苏东坡《稼说》中的“厚积薄发”无不说明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文积累不只是抄抄写写,更不是死记硬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理解文本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我们的语言积累指导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扩充,更要注重自主积累的意识、能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和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从理解文本和写作的角度而言,具有广博的语文或者语言知识是更深刻地获得阅读体验的前提和养成深厚写作功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经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把自己在积累教学中几点经验,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一、多读,反复地读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理解的这个“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读的少,二是记得少。因此,多读,反复记忆是增加积累的最为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经常给同学们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你们的名字和你同桌的名字是什么,请以最快的速度回答”结果,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地并且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同桌的名字。为什么自己的和同桌的名字学生能够快速的反应出来呢?原来是因为这些名字是同学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天之中起码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所以,多读,反复读是加强记忆积累的良好方法。
二、趣味性背诵是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兴趣的跳台
诵读积累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古代“头悬梁、锥刺股”是苦读的典型,因此很多学生都将埋头苦背的同学戏称为:“苦行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种诵读积累离开了兴趣就会成为一杯苦水,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采取多样灵活的形式进行背诵培养:如采用课堂五分钟背诵比赛;或采用分组分桌分男女擂台赛背诵;让学生专找背诵同学的错误加以纠正背诵;或采用"跟进式",即教师选择领起任意一段开头句,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这些形式的背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持续高涨,气氛一直活跃,在这种状态下,背功无疑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充分重视“尝试回忆”对于巩固诵读积累战果的重要作用。
尝试性回忆的方法源于心理学中的情景再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建议同学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尝试性回忆:催眠法和卡片法。在晚上临睡觉之前,静静地躺在床上梳理当天的积累的内容,慢慢地进入梦乡,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催眠,也可以让白天的记忆深深地在脑海中进一步反馈。卡片法是指导学生利用扑克牌大小的硬纸,将积累的内容和要点写在卡片上,在平常各个时段、各个地点进行回忆,提高积累的效果。
四、搜集是提高积累效果的有效途径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积累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下笔有神的梦想只有不断积累的积淀中才能春风化雨,逐渐实现。
参考文献: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浅谈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和方法.《管理学家》2012年6期.刘亚玲.
[2]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12期 张艳婷
[3]语文积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山东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