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发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教材开发探索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13 12:43:01 更新时间:2014-10-13 11:00:56
本文是一篇教师评职称论文范文,论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教材开发探索与实践,以供大家参考和下载。教师论文发表月期刊网省级期刊推荐《郑州师范教育》刊载教师教育领域各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
摘 要:广州市的职业教育部门立足于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着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开展课程改革研究,通过明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确立课程改革模式,优化课程改革策略等,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着手配套教材的编写。本文就教学改革中数控应用专业教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材,教学实践
课 题: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第一批立项资助课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教材开发是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教材是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课程方案的具体依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要实现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是关键。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要用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都应当随之改变。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数控应用专业已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它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方案。它倡导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直接参与的经验来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体验工作情感。在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学组织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专业的课程体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而适用的教材开发迫在眉睫。
为此,学校制订了专业教材开发三年发展规划,确定2010年为起步年、2011年为发展年,2012年为深化年,利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全专业核心教材的编写任务。目前已成功开发了《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7》(机械类)教材,并投入使用。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教材开发的基础
1.教材开发的实践基础
2005年,我们数控应用专业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课题之后,继续深化制造业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研究探索,在之前调研、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机械识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加工基础、数控机床加工、 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维护和综合实训等学习领域中,采用了创设工作情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教材开发打下了基础,也对教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是从认知规律出发,尊重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以能力为本位”是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从解决工作问题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
“以行动为导向”是坚持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任务之初,教师适当介绍,任务结束时教师给予总结评价。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完成学习任务。
3.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思路
有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路,明确了企业对学生某项能力的要求,我们就开始对一些教材进行开发。以开发《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7》(机械类)教材为例,教材讲了很多命令,学生不懂命令有什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命令,而且命令太多,学生是边学边忘。我们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企业(大、中、小型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访谈,了解各岗位对读图与绘图方面的能力要求之后,设定了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以活页的方式发给学生,上课就以活页上的图为主线让学生学画图,初步形成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在几周期的尝试之后,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完善,老师们的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并按引导文教学法的思路,设置了有梯度的思考问题,完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学习任务经过几周期的使用和检验,涵括了企业对学生所有绘图能力点的要求,在非常成熟的情况下,经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其编写思路为:
(1)行动导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6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行为模式”。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主参与全部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遵循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在完成整个学习任务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工作能力的人。
(2)引导文。教材采用引导文的方式展开学习过程。面对学习任务,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时,有引导文的出现,学生按引导问题进行思考,按引导文的思考提示进行工作,如此一步一步按引导文的指引走下去,思考结束了,工作完成了,学习目标达成了。从而达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根据以上的思路,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设计了教材开发的流程和步骤,主要是:其一,对教材开发整体流程进行梳理,确定教材开发组织、管理的流程;其二,要求除了要符合相应的体例外,还要依据职业标准;其三,确定每一门教材的编写流程,指导教材开发小组开展工作。
与《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7》(机械类)教材的开发思路一样,学校还开发了一些校本的教材,尤其是外面市场缺乏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所急需的教学用书,如《模具制作工作页》《数控车削工作页》《数控铣削工作页》《机械产品制作工作页》。目前这些教学用书均在使用调整状态,没有正式出版。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教材开发的实践
学校数控专业从2004级开始前后与近十家企业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进行过深度的探讨:职业学校应如何教育学生,什么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什么学生是企业欢迎的。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以企业专家、学校专任教师、课程专家为教材开发的团队,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典型岗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描述,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了系列教材。 1.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主要内容
在教材开发之初,就明确编写体例,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的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材的结构体例,每个任务都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任务要求:给出当前任务的要求。
学习目标:完成当前任务,学生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习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引导下,边思考边完成当前图形的绘制。
重点、难点:提示学生本任务所需要的新知识。学生可自行查阅,以帮助解决在画图时的问题。
此外,根据不同类型任务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巩固知识,还灵活地设置了“学习准备”“任务分析”“零件分析图”和“拓展练习”等模块。
如:《计算机绘图Auto CAD2007》(机械类),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侧重于机械图样的绘制,遵循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围绕“平面几何图样”“零件图”“三维建模”三个方向来设计学习任务。将绘图思路,各类命令以及环境参数设置等问题,巧妙地渗透在学习任务中。以学生问题自主完成任务为学习过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形式,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一环节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图形的绘制并为学生提供了评价方式,简单易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考虑到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仍在使用GB/T131-1993《机械制图表面粗糙符号、代号及其注法》,进行机械绘图,本书也仍执行此国家标准。其最新可参考GB/T131-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2.工学结合教材的使用
学生拿到我们开发的工学结合教材后,首先看到的不是抽象的专业名词,而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学习任务。各个学习任务由浅至深,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梯度地排列。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学生们容易成功,并获得成就,克服畏难情绪。完成任务后,教材有一个该任务对应的知识链接,老师通过对这一环节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将新的知识点进行呈现,让学生看到,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经意地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具备了许多新的能力。学生在一个不断工作,不断成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目标,进而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就近两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非常好。在不断的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事,掌握了专业技能,了解了工作的环境,对职业的认可度提高了,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
3.后续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
有了以上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探索和对应教材的使用,我们对工学结合课程的特点清晰了,对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也比较有信心了。目前我们对已经有的《模具制作工作页》《数控车削工作页》《数控铣削工作页》《机械产品制作工作页》等工学一体化的校本教学用书正进行反复的过滤和沉淀,希望以后将它们正式出版。
三、小结
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精心打造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材还能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体现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对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实施教学理念和教材开发技巧的专项培训,以及让老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总结了业务经验、提炼管理方法和能力。近年的教材开发实践,使一批教师和核心骨干掌握了教材开发技巧,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升了他们的综合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