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流技术在缅甸电源电站工程中的探索
所属栏目:电力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18:45 更新时间:2023-07-01 11:59:30
摘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截流施工中,一般都先填筑戗堤,再闭气,最后对戗堤进行加高培厚修成围堰,这种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工程,但对流量小、坡降大、水流急、渗水量大的山区性河流来说,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可行性小,因此,在缅甸密松其培电源电站导截流施工中,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和工程布置的特点,采用了戗堤与围堰分开施工、围堰预埋涵管导流戗堤大量渗水的新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防渗的施工难题,节约了成本和工期,值得山区性河流导截流施工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电源电站;截流;技术;探索
1工程概况
缅甸密松其培电源电站位于恩梅开江左岸支流的其培河上,是密松和其培水电站施工的电源电站。电站由混凝土重力坝、隧洞引水系统和地面厂房组成,正常蓄水位740m,最大坝高47.5m,装机容量99MW。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52.3km2,河长42.1km,比降为54‰。该流域多年平均流量为40.1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6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288mm,6~10月为雨季。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且与暴雨发生时间相对应,以6~9月出现最为频繁。
坝址处河谷呈“V”字形,两岸山坡坡度30~50,河床宽60~90m,枯水期水深约0.5~3m,覆盖层厚度5.5~11.5m,为砂卵砾石层,渗透系数为K=10-1cm/s~10-2cm/s。
本工程为Ⅲ等工程,永久建筑物按3级设计,临时建筑物按5级设计,具体布置见图一。截流设计与施工是在导流洞具备过流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
2导截流设计
图一:围堰施工布置图
2.1导流规划
该流域洪水期流量大、历时短,枯水期流量小,水位变幅大。根据这一特点,工程采用了允许基坑淹没的导流方案,即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之间围堰挡水,导流洞泄流;汛期洪水淹没基坑,部分坝体挡水,导流洞、泄洪排砂孔及坝段预留缺口联合泄流;汛后恢复围堰挡水后继续施工。
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工程布置特点,采取全段围堰法导流方式,导流标准采用11~4月10年一遇标准,洪峰流量为167m3/s。
2.2截流设计
截流时间2009年11月初,截标准采用11月份10%月平均流量40.7m3/s,截流方法为单戗立堵法。据设计截流流量Q=40.7m3/s及对导流洞泄流能力的复核计算,确定上游截流戗堤顶高程为718.00m;由于河床坡降大、水流浅,下游围堰无需进行截流戗堤的施工。
戗堤布置在废弃坝左侧缺口处,与废坝交角155.2°,顶宽5.2m。戗堤靠近导流洞进口,为防止进口河水冲刷戗堤上游边坡,上游侧考虑与永久拦沙坎钢筋石笼结构相结合,采用钢筋石笼堆码护坡。戗堤预进占用砂土与块石的混合料填筑,龙口用块石抛填。
2.3围堰设计
2.3.1方案比较
根据坝址特点并考虑充分利用开挖废弃料,围堰定为不过水枯水期挡水土石围堰,结合实际,拟定粘土斜墙带水平铺盖和粘土芯墙两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方案一,粘土斜墙带水平铺盖的特点:水中抛填粘土,粘土站立困难,断面尺寸大,占用面积多,围堰填筑量多,基坑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布置困难;截水槽水下开挖困难,水中孤石处理更难,同时水中抛填粘土易形成泥糊,斜墙密实度低,止水效果差,后期基坑排水量大。
方案二,粘土芯墙的特点:基本上干地施工粘土芯墙,断面较小,围堰填筑量少,基坑场面较宽,方便施工布置;粘土芯墙经碾压后,密实度大大提高,可通过检测手段控制施工质量;增加了导水涵管,带来涵管封堵及安装难度等问题。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方案二优点显著,特别是截水芯墙施工质量控制有保障,基坑场地相对较宽,施工干扰小,对加快施工进度有利,故推荐粘土芯墙方案,且后续文字均以粘土芯墙方案为基础。
2.3.2围堰布置
上游堰轴线与坝轴线平行,位于坝上桩号0-60.0m,为粘土芯墙式土石围堰。下游围堰因水头较低,渗透压力小,故采用粘土斜墙带水平铺盖,轴线位于坝下桩号0+100.0m。
2.3.3围堰断面设计
上下游围堰堰顶高程由11~4月10年一遇导流标准设计,对应洪峰流量为167m3/s。根据导流隧洞泄洪能力表、流域比降值,考虑浪高及安全超高,拟定上游围堰顶高为EL722.Om,下游围堰顶高为EL708.Om,上游围堰不考虑交通,顶宽取5m,两侧边坡均为1:1.5;下游围堰考虑双向通车要求,顶宽取7m,背水边坡为1:1.5,迎水坡为1:3。
3导截流施工
3.1截流戗堤填筑
戗堤填筑按以下步骤进行:戗堤进占、龙口加固与合龙、止漏闭气。
截流采用自左向右单戗立堵法,用15~20t自卸汽车,取运石碴进行填筑,上游侧及时跟进大块石护面;当宽度达到8~10m时进入龙口合龙,全部用大块石填筑;合龙后及时在上游面抛填碎石和砂质土,直至戗堤全线闭气,随后用钢筋石笼进行护坡。
3.2纵向导水槽开挖
纵向导水槽主要为上游围堰粘土芯墙创造一个干地施工环境,其开挖分两步:截流戗堤未完成前先行桩号0-060.0m以下部分开挖,待戗堤合龙闭气后调集反铲抢挖剩余部分,为上游围堰体及时填筑创造条件。
3.3上游围堰施工
当戗堤闭气、导水槽开挖完成后,开始围堰体施工。用反铲清除芯墙处的透水层,大孤石采用钻爆开挖,心墙槽体开挖原则上开挖至基岩面。槽体开挖完成后,在导水槽围堰体范围内,用碎石碴找平基面,安装排水涵管,修集水坑等,将心墙槽体渗水导过堰体,保证芯墙能在干地上施工。粘土芯墙按40cm厚分层填筑碾压;过了透水层后堰体与芯墙同步上升,到达EL717m以后开始涵管封口,先用方木拦挡上游管口,再用粘土将管口包裹,并确保不漏水。随后围堰继续升至设计高程722.00m。
3.4排水涵管的选择
戗堤长约24m,估计该处透水层厚10m,对应面积为240m2,透水系数取为10-1cm/s,则渗水量=240×10-1=0.24m3/s,初选涵管直径为100cm,若满管流速为0.5m/s,则过流量=0.52×3.14×0.5=0.393m3/s>0.24m3/s,故φ100cm的涵管满足要求。
3.5下游围堰施工
下游围堰在截流前可先预进占,当龙口宽度只有10m时停止填筑,等待上游截流完成后继续填筑。为解决进基坑的道路,当截流戗堤闭气,基坑的水排除后,在下游堰体上侧,河床的低洼处,埋φ100涵管填石碴,修筑一条宽5m的临时进基坑道路,为基坑开挖出碴和上游围堰双向进占创造条件,当上游围堰全线达到EL717m后,开始下游堰继续施工。堰体填筑完成后在围堰迎水面进行防渗层及护坡料施工。
3.6施工方法
堰体水上填筑,采用分层摊铺碾压。石渣体分层厚度不大于1.0m,原则上按80cm控制,粘土分层厚度不大于50cm,原则上按40cm控制。碾压遍数初拟4~6遍,具体碾压数进行现场生产性试验确定。粘土料含水量按18%~22%控制为宜,碾压干密度按1.55g/cm3,干密度合格率大于90%。围堰施工采用端进法进料,15~20t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按要求的铺料厚度摊铺,铺筑完毕后采用20t振动碾碾压,局部边脚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碾压滞后于填筑10~20m,碾压条带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下游围堰填筑完成后,进行堰面碎石铺盖碾压硬化,形成堰顶交通道路。
4基坑排水
4.1基坑初期排水
当截流戗堤合龙后,下游围堰仍为开启;由于坡降大,所以基坑内的积水能够迅速自然排除,基本不考虑初期排水问题。
4.2基坑经常性排水
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基坑的中部布置上下游方向的排水干沟,随着基坑开挖工作的进展,逐渐加深排水干沟和支沟,通常保持干沟深度为1.0~1.5m,支沟深度为0.3~0.5m;在靠近下游围堰的较低位置布置集水坑,水经排水沟流入集水坑,在集水坑边设置水泵站,将水抽排至下游围堰以外。
建筑物施工时,
排水系统布置在基坑的四周,排水沟布置在建筑物轮廓线外侧,距基坑边坡坡脚距离不小于0.3~0.5m,上下游各布置一个集水井,水经排水沟流入集水坑,在集水坑边设置水泵站,将水从集水坑中抽出并排至上下游围堰之外。
经常性排水主要包括上下游围堰渗水、雨水、其它外来水及施工废水。上下游围堰渗透系数取10-4cm/s,渗水量估算为6m3/h,施工用水按60m3/h考虑,岸坡外来水量考虑20m3/h,枯水期雨水量考虑150m3/h,合计估算最大积水量为236m3/h。在大坝上游侧,布置1台扬程为30m、排量为160m3/h的离心式水泵,负责上游基坑内积水排除;在大坝下游基坑内,布置2台扬程为20m、排量为100m3/h的离心式水泵,负责下游基坑内积水排除。另配置4台小型潜水泵,将局部积水抽排汇入集水坑。
5结语
电源电站建在洪枯水位变化大、地形狭窄的“V”字山区河流上,流量小、坡降大、水流急、渗水量大,如果按照常规的导截流方法,先填筑戗堤,然后进行闭气,再对戗堤进行加高培厚修成围堰,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可行性小,但施工过程中上述方案避其锋芒,从反面思考,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和工程布置的特点,化敝为利,充分利用河床的坡降,采用了戗堤与围堰分开施工,先不进行水中防渗而采用围堰预埋涵管导流戗堤大量渗水的新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砂砾石水中防渗这个施工难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该新方法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工程导截流施工:
(1)工程位于地形狭窄的“V”字山区河流上,河水流量小、水流急,河床坡降大,土料容易被水冲走,一次性修筑围堰比较困难;
(2)河床地质情况一般为砂砾石,渗透系数极大,防渗要求高,水中铺设防渗材料效果差。
电源电站导截流的成功实施,不仅节省了工程投资,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基坑作业的宝贵时间,为实现总工期奠定了基础,为山区性河流导截流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