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范文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11 14:48:08 更新时间:2015-02-11 14:29:08
摘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现状与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路径,从健全高校教育渗透,完善社会实践育人,丰富网络育人载体,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的同步培育机制,对增强内化,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文发表,核心价值观,内化,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发展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等方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探索增强内化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何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内涵
何为内化?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首先在《道德教育论》中指出,“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①此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内化’是把某些东西结合进心理或身体之中去;把另一个人的或社会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或价值观。”②
如今,内化作为大学生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国内也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邱伟光、张耀灿等人认为:“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的过程。”③
文章以为,内化是指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将外部世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体系等通过学习认可、鉴别吸收并转化于内心,指导个人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即是指大学生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主动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价值理念、规范体系渗透于内心,自觉转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自觉意识与主动行为,并用以指导自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二)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性
“任何社会的整合,最有效的也是最为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使某种意识形态社会化。”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的主要群体,又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大学生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工作自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核心理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一种外在的价值体系内化为心理定势,必然要遵循大学生德育内化的一般规律。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经历教育吸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只有重视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在理解领悟,才能使之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思想上达成共识、精神上实现超越夯实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
其次,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根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国家发展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这两个一百年正好规划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在建党一百年时他们30岁左右,建国一百年时他们60岁左右。他们将是未来三十年中国社会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文化、管理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大学生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上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水平下滑、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路径,对大学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健全高校教育渗透机制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育,不仅要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教育等作用,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科任老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等相关老师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夯实高校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基础,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渗透水平。通过改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客观环境,倡议全体教师带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知识,在高校形成学习、专研、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为高校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创造环境和营造氛围。此外,辅导员教师队伍还应积极加强相关理论的教育和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育融入班会和班集体活动当中。学院基层党团组织应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学习活动,通过党员示范讲解,学生群众广泛参与等形式,通过基层党团组织的管理和教育渠道广泛宣传和带头学习。其他科任老师应在积极学习、夯实理论的基础上,大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高校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营造氛围,教育渗透帮助提高,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 (二)完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结合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要求和规范,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基层党组织推广党员“微型党课”等形式,让广大党员学生带动学生群众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当中,帮助学生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基层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使他们尝探索之快乐、思成长之道路、树理想之信念、激爱国之热情、强责任之意识。通过辅导员老师组织学生对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的瞻仰走访,使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总之,高校要积极围绕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逐步丰富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
(三)建构丰富的网络育人载体
随着新媒体网络技术的逐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花在手机、电脑等网络载体上的时间已经超出了教学课堂所用的时间。网络媒体的高度融合,功能的不断提升,使信息的传播变得越发的廉价、迅速和便捷。这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他们的信息传递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因此,要在高校环境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必须重视建构丰富的网络育人载体。通过学校官网开辟专门的宣传页面,广泛吸引学生的点击和关注,建设网上师生教育交流平台,打造高校网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飞信、E-mail等交流工具,旗帜鲜明地向学生传播、讲解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对话,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坚持和完善党报建设工作,并结合新媒体网络技术,积极展开对手机党报、微信党报等新的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宣传的各个环节,贴近实际向学生传递最新、最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四)构建三位一体同步培育机制
纵观历史,封建社会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践行他们的主流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践行也历经了好几百年。如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好几代甚至几十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携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培育和践行提供帮助。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网络媒体不断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通过打造服务型政府,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是大学生践行和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加深对价值观的体认和感悟,增强内化,夯实信心。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和主要环节,应通过系统的引导、教育和渗透,奠定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形成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总之,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价值理念、规范体系渗透于内心,自觉转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自觉意识与主动行为,并用以指导自身学习和实践,这不仅是一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持久战,更是一场政府、社会、学校都必须积极参与的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攻坚战。
[注释]
①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3.
②胡国环.目标教学情感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l):15.
③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④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76.
[参考文献]
[1]邱吉.道德内化论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3.
[2]胡国环.目标教学情感论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l):15.
[3]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