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论文范文语文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激发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27 12:43:00 更新时间:2015-02-27 12:25:00
摘要: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关键词:中学教师论文范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感,朗读情感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感
激发真实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或清新优美、或崇高壮美、或深沉悲愤,或风趣幽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深刻地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中,与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很善于创设情境,在教传统名篇《春》时,她从唤起学生生活的阅历入手,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对春的追慕和向往之中:“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我们很容易想起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写下过多少春天的颂歌!现在,我们正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也正好在此时学习《春》,这就更能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如在教学《威尼斯》时,可配上水中之城、艺术之城――威尼斯的电视画面和音乐,不仅使学生领略了异国风情,而且以情境强化感染,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学习《安塞腰鼓》时,可播放有关录像,感受那强健、豪放、火烈的气势,学生肯定会心潮澎湃、情趣盎然的。
2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情感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动学生的心扉。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情感培养寓于朗读教学之中。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齐读、个别读、分组读,也不只是为了熟悉和背诵课文,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一篇具有典范性的作品,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课堂内一次就传达出其全部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任何天资好的学生,也不可能只听几堂课就能把握作品的全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出作品的感情。笔者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有如下四点做法:范读全文、深读理解、精读局部、熟读背诵。范读全文,常在新课教学中......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2.1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2.2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笔者在教《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请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
3 创设情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呢?(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主要在课堂,因此,师生之间
情感的建立和发展也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真正“交流”起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急于求成,动辄包办代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回答问题时顾虑重重,怕答错,怕老师讥讽。因此,双向活动未落到实处,师生也就没有深层的情感交流。这样,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那么,学生就会轻松地与教师交流情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如果说适量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正常延伸,那么,作业的批改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又一种途径。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浓,情意也会越来越深,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
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情感,这是新课标的指向所在。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