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乡统筹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模式-发表论文网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3: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4:39:22
探析城乡统筹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模式
牟武昌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生100084
[摘要]在城乡空间统筹的背景下,远景发展规划应该集中优势要素,引导小城镇并入中心城,壮大中心城市,发挥集聚效益;扶持竞争力强的城镇,推动重点城镇合并和村庄体系重构,鼓励城镇间人口流动,发挥规模效益;坚持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达到资源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共享、城镇总体发展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由此确定了城乡统筹下的城镇体系可持续规划模式。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远景发展规划城乡空间统筹可持续性
一、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基础
1980年代以来,宋家泰、顾朝林等提出的“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理论(即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以及网络系统组织)为系统研究我国城镇体系现状及其发展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些年里,很多关于城镇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规划要做到在总体上把握区域发展背景、城镇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等的基础上,着力于解决发展所面临的一些迫切重大的问题。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应该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实用型规划,规划的成果需要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而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于对区域实际的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以及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规划应由“自上而下”的集权制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契约制”,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利益集团参与规划的全过程,最终制订出一个透明度高、可信度强、满足全社会愿望的发展规划,这样的规划才具有现实可行性。目前,为适应新的城乡规划大背景,城镇体系规划有必要从理论、方法到内容进行创新。
二、城市远景规划的初衷
1990年代,我国城市规划者在传统城市总体规划模式难以适应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快速发展后,借鉴英国的结构规划(StructurePlanning)、美国的行动规划(ActionPlanning)、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Land-usePlanning)、澳大利亚的战略规划(StrategyPlanning)和新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planning),提出并实施了城市总体规划要淡化规划期限、增加对城市长远发展作出轮廓性安排的革新。为了在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内把握城市未来空间发展走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早在1992年就在国内率先编制了《厦门市远景规划》。此后,杨保军、陈秉钊、李志宏、宋启林对城市远景规划的出现与发展、编制与成果要求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城市远景规划是人们对城市发展远景理想状态的预期和实现这种预期的行动纲领,其目的在于挖掘城市长远发展的潜力,认清城市发展的远景,建构城市合理发展的基架,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远景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李志宏,1996)。
1995年编制的潍坊市远景规划从区域、产业、资源、生态环境、综合基础设施、用地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了三句话:“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年)”,即应预见到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水平到达70%),城市的发展将从空间量的扩张转向城市内部质的提高;“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从相关经济区域背景,如环渤海地区的分析;“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即从研究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内在动力人手。在城市发展中,凡是越远的东西,人们看到的越是轮廓的东西,细节是模糊的。为此,城市远景规划的重点在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和大的基础设施,细部留待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中去处理(陈秉钊,1996)。
三、城乡空间统筹的实质
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说,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乡村,即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
城乡空间统筹,首先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农村人口城镇化引入外力,给城市发展提供急需空间,从而保障城镇化健康进行;其次,加大现有乡镇合并力度,促进小城镇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在县(市)域内培育众多小城市(县管市),推动城镇体系扁平化,让小城镇直接辐射村庄;第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体现了统筹城市、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理念,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传统的以单个城镇为节点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需要改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开始体现出其无法替代的价值。
四、城镇规划体系模式解析
综上所述,城乡统筹背景之下,城镇规划体系应该寻求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城市远景发展规划。目前编制是一种尝试,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路径依赖。以前瞻的眼光展望城市的未来,用大手笔描绘城市理想的形态,历来就是城市远景规划的宗旨。在城乡空间统筹的背景下,远景发展规划应该集中优势要素,引导小城镇并入中心城,壮大中心城市,发挥集聚效益;扶持竞争力强的城镇,推动重点城镇合并和村庄体系重构,鼓励城镇间人口流动,发挥规模效益;坚持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达到资源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共享、城镇总体发展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首先,城市远景发展规划要壮大中心城市的规模,组织中心城市的布局,构建城市发展空间框架。要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实现城镇发展分阶段协调发展。在确定各城镇发展规模时,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集约发展的理念,部分城镇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并入中心城或与重点城镇合并,增强共有优势,扶持对方弱势,逐步实现城镇归并、资源整合。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形成多个有着明确分工的中心,并且有发达的交通、信息网彼此联系,则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的集聚与规模效益,从而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化发展要求。
其次,城市远景发展规划要推动乡镇归合并,培育高质量的小城市,加大对农村辐射力度,优化城镇等级体系。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归并过程通过研究各镇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及变化情况、产业相似度、基础设施条件、生态条件、城市化水平来确定,根据现有规模与实施难易程度分阶段实现。扶持竞争力强的城镇,推动重点城镇合并,鼓励城镇间人口流动,发挥规模效益。
第三,城市远景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发展高效、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解决村庄体系重构,提高城市反哺农村的绩效,缩小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差异。根据城市布局,在构建远景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对城市战略空间进行整合与建设。因此规划应该在市域范围进行发展思路梳理,从空间分析把握城镇空间发展脉络,按时段进行城市规模和远景设想,并从中发现关键的战略地点进行重点地段设计,达到资源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共享、城镇总体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目标。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规划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杨保军.城市远景规划刍议[J].城市规划,1995,4.
[2]陈秉钊.远景规划与总体规划[J].城市规划,1996,5.
[3]顾朝林,张勤.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新趋势[J].规划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