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网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所属栏目:市场营销论文
发布时间:2015-03-10 15:30:00 更新时间:2015-03-10 14:30:53
论文发表网站推荐期刊《企业管理》杂志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企业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中央级经济类核心月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为办刊方向,坚持理论联系中国社会实际,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方法、经验。
【摘 要】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信贷风险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商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安全,提高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实力。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综述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风险性。包括两部分的风险:既包括由于借款者到期不能偿而使银行承担的实际风险,也包括由于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而使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1]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其信贷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信贷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环节。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运用系统地、规范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贷款损失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以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提高贷款质量,从而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贷款管理活动。[2]能否准确掌控和防范信贷风险,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信贷风险管理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监控是个系统工程,对其管理包括管理理念、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评估、规避化解风险等几个方面。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尚未建立,高级风险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很多银行没有建立起直观的、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尽管一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的研究、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这些原因导致了商业银行无法建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分析控制指标体系,无法准确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规避风险。[3]
2.2信贷风险管理中内控制度较弱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够健全,是在银行信贷风险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乏力,各职能部门注重对具体业务操作环节的控制,却忽视了对内部各管理层次、管理岗位等的相互约束和相互牵制,对此决策者又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其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部门的授权不够、权威不足,独立性不强。而内部审计还缺乏相应的权限,审计手段也相对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等低级操作阶段。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各商业银行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自从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4]因此,这种信贷管理内控制度不适应商业银行现代经营发展的需要。
2.3不健全的信贷风险监管体制
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首先,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对信贷风险的监管只是片面注重对市场准入的监管,缺乏持续监控,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尤为不足。例如,对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如何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如何与国内其他监管当局协调配合,都缺乏深入研究并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其次,在监管过程中重视强调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这种方法不能及时、客观、有效地反映银行风险,市场敏感度低。而有效的风险监管体制应在识别、防范风险中能够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能够应对所有潜在的金融风险,及时、有效地处理风险、规避风险。
2.4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大部分信贷人员对风险一收益最大化、预期损失和信贷组合管理等原则缺乏足够的理解,对待风险的态度呈两极化倾向,要么忽视风险的存在,以牺牲质量去追求规模增长和短期利益,要么惧怕风险,一味以“惜贷”来回避风险。同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贷前对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忽视贷款潜在的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3.1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可实行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对此,可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信用评级的基本准则。其宗旨在于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 [5] 对构建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2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屏障,是有序地、有效地开展业务的规章制度保证。全面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其次,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最后,启动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6]
3.3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要广泛拓宽信息来源,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风险。同时,要发挥银行同业信息共享功能,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而采取的欺骗行为。再次是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监督检查中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做好防范工作。
3.4建立以风险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商业银行可将传统考核中盈利目标与风险评价相挂钩,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考虑为非预期的资本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应用此方式到绩效考核,可以使管理者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施引导各级分支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各级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目标,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高收益。
3.5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商业银行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不能因为种种原因降低信贷岗位专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要提高现有职工素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来鼓舞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4.结论
在当前的全球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商业银行应全面加强防范信贷风险,不断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以确保金融资本的安全、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兼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张红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营者管理,2008,10:79-80.
[2]林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30-32.
[3]李冠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北方经贸,2011,04:124-125.
[4]年四敬,赵鸿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08, 08 :66-69.
[5]林水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J].金融论坛,2001,11:44-46.
[6]闫大广.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管理[J].价值工程,2010,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