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浅析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5:51 更新时间:2011-02-26 13:25:51
摘要:县城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县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县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浇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用地
一、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县城是链接城乡社会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县城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县城的发展往往是在一种“有规划、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一部分土地得到高效利用,二是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当前,县城土地低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
旧城区已经成为县城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县城建成区面积的20-40%。在旧城区内存在大量一户一宅和低层建筑,土地容积率较低。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约40%左右被低效利用,城市规划整体容积率一般为0.4-0.45,而实际上我们的容积率不及规划容积率的70%。据此推断,旧城区土地利用率、容积率应更低。
(二)新区建设盲目,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县城虽说在一县之内占尽地利人和,交通便利,但大多数县城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一些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置一部分。有些企业甚至在厂区内搞大面积绿化,土地利用率极低。
(三)城乡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严重
由于县城“似城非城、似镇非镇“的特点,县城一些居民受传统居住习惯的影响,认为商品房不是住房,总想千方百计地购买土地自建住房。这种隐性的地下房地产市场的出现,导致县城建成区内不断出现新的土地利用效率、容积率、建筑密度低。
二、造成县城低效用地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主观方面原因:
一是政府畸形发展观;二是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三是规划不合理导致低效用地。
(二)客观方面原因:
一是结构失衡导致的低效用地;二是资金不足影响旧城改造;三是传统居住方式难以一下改变。
三、推进县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推进县城土地集约利用十分必要和迫切,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综合的、绿色的政绩考核体系,其中包括对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内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增加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增加等的考核评价等。
(二)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的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县城进行总体上的安排,实行概括的功能分区(主要是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总体安排。三是对县城土地总体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
(三)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土地投资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合理性,目前国土部门主要依据发改部门提供的文件或批复,而企业在取得土地后实际的投资规模往往有变数,因此当前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用地指标体系,根据行业、投资规模等综合确定供地指标。
(四)推进县城土地整理。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土地储备为手段,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旧城区改造要有区别,今后土地整理必须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应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体现城市土地整理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笔者建议:一是省级政府应尽快建立旧城区改造基金,对用地扩张较快的地区按新增耕地收取一定的附加费用,专项用地鼓励市、县政府进行旧城区改造;二是省级政府就尽快组织市、县土地集约利用调查评价,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应限制土地供应。
(五)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健全的土地市场价格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遏制土地资源闲置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市场化经营土地资源的力度,加强土地市场的调控和管理。总的原则是政府调控,市场供地,规范运作,依法管理,发挥好土地市场的龙头作用,规范土地市场,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业、商业、旅游、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坚决做到土地资产“明码标价”,实行阳光操作。对旧城改造中的经营性用地,政府可根据需求情况,选择适当时机,以价高者得的原则投放市场。加强对机关企事业用地、公益事业用地的管理,防止非法交易或变相出让行为发生。
(六)加大盘活土地力度。通过合理配置产业,实施园区整合,实现产业聚集,使集聚效应达到最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对老城区工业用地进行盘活,用取得的盘活土地的收益,将工厂搬迁到工业区内,既给企业增添了后劲,又加快了工业区的发展。原工业用地退出后,实施新的建设项目,加快了老城区的改造步伐。其他企业用地也通过“企业改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市场化配置比例,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七)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的动力。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多采用高度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县城又是不十分发达的区域,应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通过县城用地布局规划、县城用地规模等途径,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需求,利用提高地价、税收,补贴等手段促进县城的土地集约利用。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