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正规吗及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5 15:41:55 更新时间:2015-04-25 15:32:54
课程教育研究正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做一下这本期刊的详细介绍,《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国家级教育期刊,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旬刊。本刊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努力,值得我们关注。
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的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审美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说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页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的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
二、 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美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药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里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赶上,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从告别动物界后,就不断的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形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所以,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体现出美的创造性,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创造出美的感受。
1、 精心筛选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时刻记住筛选题材,把美的事物呈献给学生。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尽,千姿百态,这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检索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的感召力,效果更佳。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候,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
2、 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只是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按照美的展示,真的体现,善的结果使学生从一节课中体会到生动的美学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 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把以美育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创造教学艺术,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的有特点目的的活动,而且是立美审美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审美和评价的客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审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而应是以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的审美形象深印在学生心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具有广播的只是和分析判断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具有行为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非权利因素教育和影响学生。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灵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具有的审美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