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质性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16:37:14 更新时间:2015-04-27 16:33:13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重大冲击。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山东省临沂市X村10位高龄老人成年子女照顾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高龄老人及其子女照顾者的生存状态。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导致传统赡养方式发生改变,高龄老人的晚年生活难以安详;人口流动引发代际关系倾斜,老年“夹心族”面临老年生活困境。社会学论文投稿期刊推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专门从事中国大陆以外即台港澳与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理论性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0年创办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极大关注,被称作是促进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的纽带,展示世界华文文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关键词:人口流动,家庭照顾,生存状态
一、 问题的提出
以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展开。[1]农村人口通过外出打工、经商等方式,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人口流动引起的居住方式的变化和代际之间思想观念的差异使得农村传统家庭开始解体,家庭代际关系呈现新的特点,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2]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被照顾者和照顾者是家庭照顾的两个主体,研究他们的生存状态非常重要。
贺雪峰提出,在农村的老人分三种情况。一是50-65岁的低龄老人,二是65-75岁的中龄老人,三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3]通常来说,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需要被长期照顾的群体。因此,本研究的研究主题为农村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问题为高龄老人及其子女照顾者的生存状态。虽然生存状态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只有当它进入成年子女的“主观”意识时才有意义。所以,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
二、背景资料介绍
山东省临沂市X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共有324户,交通闭塞,水源短缺,思想传统,是一个典型的纯山区村。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能够实现温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通过升学、打工、经商等渠道走出山村,到城市谋生。根据目的抽样的抽样原则,本研究共访问了X村10位照顾高龄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成年子女,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参加本研究的被访者,男性4人,女性6人。被访者中有1位早期进城经商,在城里安家;1位通过升学的方式走出村庄,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1位随“顶班”的丈夫进城落户;其余为在X村居住的农民。这些被访者的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46岁。这些被访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均为已婚,婚姻稳定。被访者均有自己的子女,原生家庭兄弟姐妹的数量 ,最少的3个,最多的5个。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讲的被访者原生家庭兄弟姐妹,笔者借用陈树强的解释,一般是指被访者自己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但当被访者是媳妇时,则指其丈夫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4]
三、“走读”老人:晚年难安详
走读老人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新词,是指由几个儿女轮流赡养,定时定期辗转于各个儿女家生活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大多是年龄在75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多子女的高龄老人,尤其是父母中有一个已经过世时,这种安排最为普遍。在这种赡养方式下,儿女提前商量好轮流的周期,每家住多长时间,期间要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当老人生病住院时,儿女轮流看护并共同承担医疗费用。按照农村的习俗,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儿子承担,但女儿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为老人提供情感支持,协调家庭矛盾。在女儿较多的情况下,女儿也要参与到轮流赡养老人的规则中来。
自从俺妈去世后,俺们姊妹5个提前商议好了,弟兄仨一家子15天,按理说,闺女不应该轮,可他二姑孝顺,一到冬天就把他爷爷接去待一冬。他大姑就在本村住着,一点儿不管也不可能,就干脆一块儿轮上了。(被访者1)
他弟兄俩商量好的,一家子一个月,这个月在俺家,下个月就到老二家了,伺候吃喝,有个病儿了,姊妹4个分摊医药费。(被访者9)
从被访者的叙述来看,这种轮流赡养的方式是由子女们协商决定的,这虽然符合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国养老“反馈模式”[5]的特点,但对老人来说,这种方式并不人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落叶归根,有很深的乡土情结,老人更是如此,他们更渴望在家乡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轮流赡养的方式会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一是从这家搬到那家,老人居无定所;二是子女各家生活习惯不一,老人难以适应;三是路途遥远颠簸,老人的身体疲惫。老人最需要安稳、安定,如果动荡不定,长期没有规律地生活,必然会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晚年难以安详。[6]此外,每个子女脾气秉性、家庭情况、对待父母的态度不一样,照顾父母的质量也不一样,这就造成子女间的心理不平衡,还会滋生出种种矛盾和纠纷。那么,子女们为什么会坚持这种方式呢?通过被访者的叙述,不同的原因浮现了出来。
这就是个传统(指当地习俗),这村里十有八九都这样。叫一家子管,谁家也不愿意。就说俺家的情况,俺姊妹五个,家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天长日久伺候老人,谁也办不到。我最大,今年都65了,也是老人了,也该享福了。可是小孩都出去打工去了,还得帮他们带孩子,帮他们种地。(被访者4)
按说人老了不该到处去了,弟兄们都出去了,就俺在家里,老人心理上也想在俺家叫他爸爸(指被访者丈夫)管,俺也知道。可俺家情况不允许啊,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指子女没有成家),他爸爸得出去打工挣钱,只能是我自己伺候俺婆婆。地里的活、家里的活都是我一个人的,光叫俺家管确实不行。(被访者9)
老大家今年刚给添了个孙子,他妈得去看小孙子,我身体也不行,神经衰弱,睡眠不好,一个人天长日久根本就受不了。姊妹几个轮着管,减轻点负担,轻松点。(被访者1)
我现在还得上班,小孩还小,当时商量的时候,我就说把咱爹送养老院吧,他们也没反对,结果去养老院了解下情况,人家不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请保姆也请不着,现在招工机会这么多,谁也不愿意伺候这么个老头,嫌脏。没办法,俺弟兄仨没一个在家的,都出去了,打工的打工,做买卖的做买卖,只能轮着管。(被访者5)
从被访者的叙述来看,轮流赡养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其中的因素包括服务子孙、外出务工、身体状况不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般来说,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子女年龄也较大了,外出打工的也开始返乡,可以照顾老人。[7]但是,那些年长子女的下一代已成为新的打工者,留给他们的是年幼的需要照顾的孙子女,导致他们对照顾年迈父母有心无力。在丈夫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养老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身上,她们不仅要干农活,还要照料老人,很难给予老人细心的照料。
四、老年“夹心族”:眼泪往下流
“夹心族”,是一个网络词语,指夹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之间的中青一代,他们的年龄大都在30岁到55岁之间,往往同时负担三代的生活。本文所讲的老年“夹心族”指生活在农村既要赡养父辈又要照顾孙辈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从年龄上讲,他们本身已是老人,但是,他们既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又要抚养幼小的孙子女,还要耕种田地。刘桂莉曾用“眼泪往下流”来比喻家庭中代际关系倾斜现象,即亲代对子代有极大地付出,子代对亲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却越来越少。[8]从被访者的叙述中,这种现象浮现了出来。
我就一个儿,你说以后不能动弹了,不指望他,指望谁?你要是这不给他看孩子,不给他种着地,儿媳妇她不让你啊。哎,现在是一辈儿不如一辈儿了,我也不盼着往后她能多么孝顺,给口吃的就行。我就盼着自己身体好好的,别有那些大毛病,别叫人家嫌弃。(被访者7)
给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现在给他看着孩子,将来他管不管你,还不知道,不管怎么着,还得替他操心。前两年给自己买了养老保险,每月能领几百块钱,也真够花的。(受访者4)
改革开放后,即使父母可以为子女积攒下大量财产,从而让子女极大地受惠,但如果没有其他制度性力量的保证,父母仍有可能受到子女的不良对待。[9]虽然他们也担心将来的生活,也担心儿媳的行为,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子女的爱与包容。虽然他们也开始为自己年老留下后路,但这种后路也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即个人性的丧失。由于秩序、经济和道德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愿望。每个人都试图在一种扭曲中牺牲自己,成全家人。[10]
五、讨论与展望
人口流动满足了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流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造成重大冲击。农村的养老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我们不能否认国家为此正在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再到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正在破解。[11]而前不久,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面世,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降低,无疑将有助于解决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国家给予老年人的种种保障,只能让老人“老有所养”,真正让老人“老有所乐”的还是子女的慰藉。
参考文献:
[1]钟水映著.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M].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
[2]田崇玉.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9(1)。
[3][7] 贺雪峰.农村养老政策不能“一刀切”[J].农村工作通讯,2014(8)。
[4] 陈树强著.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M].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5]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6]杜利人,徐炯权.多子女家庭怎样赡养父母[J].老年人,2005(12)。
[8]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9]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
[10]梁鸿著.中国在梁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11] 人民日报时评.“空巢”之痛 时代之重[N].人民日报.2014年2月19日(0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