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穿越江河的掘进技术
所属栏目:交通运输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11:57 更新时间:2023-10-26 16:38:36
王文锋朱六兵朱建华王晖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建设事业总部,广州510380)
摘要: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盾构穿越江河的施工风险,并探讨了规避风险的施工措施。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只要施工方案合理,组织到位,施工措施落实好,盾构穿越江河是会很顺利的。
关键字:盾构,穿越江河,施工风险,施工措施
1引言
三号线沿线沟渠密布,江河纵横,盾构隧道多次横穿珠江主水道。过江段隧道上方覆土厚度一般较浅,最小处7.0m,且隧道上部多为淤泥质土层,甚至含有粉细砂,渗透性比较强;地下水基本上是“岩层裂隙水”,且与珠江水连通,补给较迅速,受江水涨落影响较大;另外,岩层层面起伏较大,各地层交接带容易形成涌水通道。
2盾构过江施工主要风险
1)在浅覆土处易产生冒顶透水
由于过江段隧道上方覆土厚度较浅,最小处7.0m,在高水头压力情况下,掌子面的泥土压平衡不容易建立,若盾构机密封失效,江水将从扰动土体的裂缝中经主轴承密封、铰接密封及盾尾密封进入盾构机,导致盾构被淹没,甚至隧道报废的巨大风险。
2)掌子面失稳塌方
三号线过江隧道顶部覆土层薄,且多为淤泥、淤泥质土和沙层等稳定性很差的软弱地层,一旦土仓(泥水仓)的泥土压力(泥水压力)控制不好,刀盘前方及其上部的软弱土层被扰动,便会造成失稳,甚至塌方。
3)泥水盾构堵管
对于泥水盾构机,一旦刀盘前方及其上部的软弱土层失稳塌方,则河床上的杂物将随坍塌的土体进入泥土仓内,一方面堵塞泥水仓,造成清洗困难,另一方面造成泥浆管路堵塞,杂物难以排出,盾构难以继续掘进。
4)土压平衡盾构机喷涌
过江段的地下水基本上是“岩层裂隙水”且与珠江水连通,补给较迅速,受江水涨落影响较大;岩层层面起伏较大,各地层交接带容易形成涌水通道。盾构施工中控制不好会引起螺旋输送器出土口大量喷泥水,甚至会引起江底塌方、江水灌入隧道等严重事故。
5)隧道上浮、管片开裂、漏水
在江河湖海下推进的盾构,若隧道上方覆土浅,在高水头的压力作用下,盾构姿态容易上扬、压坡困难。拼装完成的隧道管片脱开盾尾后,由于上部压载及自重无法抵抗地下水引起的浮力使隧道上浮,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极易引起管片开裂、漏水。
6)江中换刀或设备检修时的风险
三号线过江段较长,且隧道存在风化夹层,强度较高,这可能导致在江底进行换刀作业,甚至设备可能发生故障需进行检修。因过江段土体自稳性差,故在江中换刀难度极大,虽然可以考虑采用气压法进行换刀,但因覆土层薄,该方法也有很大风险;另外,若停机时间长,掌子面失稳塌方的风险很大。
3盾构过江施工措施
1)必须在过江前对盾构机进行全面检修。在盾构机过江施工前,找定一个地层自稳性较好的里程处,让盾构机停下作检修工作,并对刀具予以检查,根据刀具磨损情况对刀具进行更换,提高盾构机过江破岩能力。此外,还需对盾尾和铰接密封、注浆管路等进行重点检修,为确保盾构顺利过江打下基础。
2)保持开挖面压力平衡,以维持开挖面的稳定。开挖面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盾构在江底施工时,无论是掘进阶段还是停止掘进阶段,都应该随时注意压力的变化,使其尽可能的接近实际压力值。
3)控制掘进速度,盾构过江虽然以“快速通过”为原则,但并非盲目地加快掘进速度。在过江段,以确保开挖面稳定为原则,保持盾构机均速前进较好。
4)控制盾构机掘进姿态,在过江施工中更为重要,盾构机产生偏差后,不宜急纠,管片选型时,保持与盾构机在同一中心线上,使盾尾间隙保持均衡。若盾尾间隙不均衡,则盾尾容易产生漏水、漏浆等情况,在过江段特别容易产生险情。
5)加强管片背后注浆管理。同步注浆压力、注浆量、浆液配合比等均根据江底下的地质情况和地下水的情况进行调整。
6)土压平衡盾构机应选择合理的掘进模式、适宜的掘进参数,加强渣土改良,严格控制出渣量,使出渣量与掘进速度相对应,以避免产生喷涌现象。
4工程实例
4.1沥大区间泥水盾构过江施工
4.1.1工程概况
沥大区间两次过江,分别为通过312m宽三枝香水道及505m宽南珠江。如图1所示,隧道在过三枝香水道范围内覆土厚度最小仅7.5m,隧道断面内存在着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等泥质粉砂岩的复合地层,拱顶以上主要为淤泥、淤泥质细砂和粘土。过江段隧道存在风化夹层,强度较高,岩体较为破碎,地表水与砂层及基岩裂隙水联系较为密切,且隧道上方存在软弱地层,对盾构破岩能力及防冒浆的能力要求较高。盾构机穿越三枝香水道,隧道洞身围岩水文地质条件受其影响较大。
图1盾构过三枝香水道地质剖面图(右线)
如图2所示,隧道在过南珠江范围内覆土厚度从9.65~14.35m不等,河床底以下的隧道平均覆土厚度为12m左右。从地质情况来说较三枝香水道有利。盾构机在过南珠江底的断面内存在着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等泥质粉砂岩的复合地层,拱顶以上主要为淤泥质砂层和冲洪积砂层。
图2盾构过南珠江地质剖面图(右线)
4.1.2施工的最大风险点及主要措施
在三枝香水道YDK13+912.384~YDK14+012.471处,即790环~860环之间,为江底盾构隧道覆土厚度较浅的范围(约100m宽),特别是在840环处,隧道上部为淤泥质土层,该土层含有粉细砂,渗透性较强,且与河水直接有水力联系,是盾构过江最大的风险点。
具体施工措施与第3小节介绍的基本相同,不再赘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参数情况,及泥水盾构所特别注意的事项。
1)开挖面泥水压力指标控制
开挖面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盾构在江底施工时,无论是掘进阶段还是停止掘进阶段,都应该随时注意泥水压力的变化,使其尽可能的接近设计泥水压力值,设计泥水压力=自然压力+附加压力。
一般附加压力值控制在10~20kPa,加压过大将使开挖面的渗透力加强甚至产生“冒顶”,过小可能会导致塌方。自然压力值要根据地下水压力、地层的强度指标、渗透系数等进行设定。其中地下水压力值还应根据江中潮位变化随时调整。
过江时,切口水压应控制在设定值的±5%,以保证切削面稳定。
2)切削干沙量管理及控制
干砂量的监控也是确保开挖面稳定的重要手段。根据送泥、排泥的流量计和密度计测定的数据,对送、排泥浆中所含有的干砂量的体积进行计算,以此来反映出盾构每掘进一环切削下来的土体量的数值。
计算后的理论干砂量可与中央控制室监视盘显示的掘削干砂量(即实际掘削干砂量)作比较,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判断开挖面是否有超挖或欠挖,以及地质变化情况。
当发现掘削干砂量过大(如单环干砂量超过60m3)或出现突变(如相邻两环干砂量相差超过50%)时,要快速引起警惕,立即检查泥水密度、粘度和切口水压,同时调查土体是否有坍塌情况(根据江底沉降监测数据判断),在查明原因后及时调整有关参数,确保开挖面稳定。
3)泥浆性能控制
(1)比重控制:根据过江段的盾构掘进面主要是<6>岩石全风化层、<7>岩石强风化层和<8>岩石中风化层,该地层具有较好的自造浆能力,故把泥浆比重控制在1.10~1.15g/cm3,泥浆粘度控制在18~20s,当泥浆的比重、粘度较大时,可加泥浆水进行稀释,来降低其数值。
(2)粘度控制:泥水的粘度决定了泥水的内部摩擦力。从有利于土颗粒的悬浮性而言,要求泥水的粘度越高越好,但粘度的提高会使泥水的凝胶强度和塑变值提高,甚至加大在泥水分离处理阶段的分离难度,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粘度值取约20s。
4)江底沉降监测
该技术作为保证盾构过江施工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由于采用了创新性的传感器法监测江底沉降,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且在实用性、经济性等方面都较目前普遍使用的声纳法有较大的提高,故在此单独列项阐述。
根据项目要求,采取投入式传感器测量江底水压。将传感器固定在混凝土桩位上沿江宽每隔10m布置一个传感器测点,信号传输电缆沿水底引出至岸边的基站,采用专用信号接收仪自动实时获取每个测点的水底压力,通过设定水位基准,以改正潮水涨落的影响,最终换算成每个测点的标高,作为数据处理的基本参数,同时开发出相应软件进行图形处理,以直观描述水底各个测点水压力和沉降。如图3:
图3传感器法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4.2珠客区间土压平衡盾构过江施工
4.2.1工程概况及主要风险
珠客区间盾构机过江的施工长度为642m(在江中间穿越246m的海心沙岛),要在珠江底下两次穿过,江面宽度分别为78m和318m。所用的旧盾构机能否安全地穿过珠江,成为工程的重难点之一。过江段的地下水基本上是“岩层裂隙水”且与珠江水连通,补给较迅速,受江水涨落影响较大;岩层层面起伏较大,各地层交接带容易形成涌水通道;江水深6~8m,洞顶埋深最小7.0m,且洞顶上覆盖不同厚度的<7>、<5-2>、<2-2>地层。盾构施工中控制不好会引起螺旋输送器出土口大量喷泥水,甚至会引起江底塌方、江水灌入隧道等严重事故。
4.2.2主要措施
具体施工措施与第3小节介绍的基本相同,不再赘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参数情况,及土压平衡盾构所特别注意的事项。
1)采用半土压加气压模式,气压控制在0.07~0.1MPa,根据具体地质情况灵活调整使用。
2)选择适宜的掘进参数:总推力控制在9800~11760kN左右,刀盘转数为1.8rpm,刀具贯入量不超过15㎜/rpm。
3)防止螺旋输送器出土口发生喷涌。主要是通过添加聚合物泡沫剂改善渣土的和易性,以及放水减压措施。
5结语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多次横穿珠江水道,过江段隧道上方覆土厚度一般较浅,且隧道上部多为淤泥质土层,甚至含有粉细砂,渗透性比较强,无论是泥水盾构还是土压平衡盾构,施工风险都很大。但通过两个施工实例可以看出,由于施工方案合理,组织到位,施工措施落实好,三号线盾构穿越珠江还是比较顺利的。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土建施工技术研究最终成果(内部资料).
[2]竺维彬,鞠世键,史海欧.广州地铁三号线盾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竺维彬,鞠世键.复合地层中的盾构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王洋,石升育.盾构过江隧道浅覆土区域施工安全防范措施.建筑安全,2005,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