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6 16:22:36 更新时间:2015-05-26 16:36:31
心理教育是一个学生各个阶段都会有的一种教育,尤其进入成年时期,学生会有很多想法,社会的各项活动对一个学生的影响也很大,这时候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用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的事物。高校的辅导员就需要给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本文就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以供大家参考和下载。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无法满足当前需要,高校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当前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接受专门的培训,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介入网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等途径,高校辅导员完全能胜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无法满足当前需要,高校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同时,高校辅导员可以以非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问题较轻的学生群体发挥适当作用,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一、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条件
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应充分利用并予以发挥。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接触是全方面、全天候、立体式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大多数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很大一部分还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龄与大学生相仿,价值观、生活模式和知识背景与之接近,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相似,同时,师范教育的熏陶,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这些都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愿意向辅导员倾诉,愿意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再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也使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具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
二、当前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职责与学生期望值的冲突
辅导员主要承担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学生前来咨询,往往带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赖。比如,某学生认为奖学金发放不公平导致失眠、情绪波动、焦虑等,他或许期望辅导员能帮助自己得到奖学金。但是,很多辅导员都意识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然而这却让学生误解,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力帮助他,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
(二)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
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工作性质的不同导致辅导员双重角色的冲突。心理咨询与辅导需要被辅导者的主动配合和双方地位关系的平等,这与普通人际关系相比,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纯交流关系。而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求辅导员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被辅导者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不自觉的防备心理。
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主要依据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而作为心理工作者需要完全接纳学生,不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二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强调公共利益、政治方向、高尚品德;而心理辅导以为个体服务为主,以来访者个人内在能力与潜质发展为取向。三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的原则;而心理辅导以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三)角色的不确定性
目前,无论是高校教育管理机构还是大学生在理念上都认为辅导员应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由于传统工作体制以及队伍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他们还不足以承担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咨询辅导等工作,所以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将更加具体的工作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因而表现为培训无保障、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作层次较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咨询工作经验,以及乐观、热情、真诚、善良、耐心、温和、自信、公平等性格特征,而辅导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三、高校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特有的优势条件,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也需要辅导员采用合适、创新的策略和技巧,充分调动手中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
(一) 接受专业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能力
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常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十分必要。在知识结构上,需要不断地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尤其是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有效的相关培训。
(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跟踪调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 就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首先根据心理健康调查和测试, 掌握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资料, 了解哪些学生可能有潜在的心理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心理健康档案材料要详实、具体、准确, 同时随时间变化而不断的跟踪变化。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介入网络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辅导员要充分利用“5.25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两大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专题学术报告、、心理电影赏析、校园心理剧大赛、经验交流等活动,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有的放矢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学会体验和分享;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如到福利院做义工,活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鼓励和陪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专业心理健康机构求助。这些活动规模不大,又有针对性,既容易组织,又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也可通过QQ群、公共邮箱、微信等网络手段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倾听学生的快乐、困惑、烦恼和痛苦,为学生创造一个宣泄心理压力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的心理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注意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特的人格特质。新生阶段,通过班会、讲座等形式,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调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其适应新环境,明确努力方向。在二、三年级,大学生开始全面开展学业和社会工作,此时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学业的经验交流、优秀学生座谈会、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舒缓不良情绪。同时注意恋爱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格培养等,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四年级阶段,大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就业心理辅导是重点,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志向,并结合实际培养个性、完善自我,并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也有一部分家长则对子女关注过多,使子女无法独立。辅导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借助“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家长热线” 等形式,让家长及时、定期了解其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动态,主动、恰当地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和督促引导,同时自觉采取行动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夫鑫.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2]朱珍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2009(12).
[3]赵鹏.;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4]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5]谭卓婧.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作者简介:
赵毓敏,女,汉,1978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中学高级职称,主研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
谢春辉,女,汉,1973年生,南开大学翻译硕士,副研究员,主研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
高等教育期刊推荐:《江苏高教》杂志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刊物的办刊宗旨为:站在高等教育学科前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舆论先导、决策参谋、学术园地、信息桥梁、实践指导的作用。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