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青少年努力控制的积极意义探讨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9 18:55:13 更新时间:2015-05-29 18:01:01
自我控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有的人把自我控制掌握的很好,就可以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本文就对努力控制展开了一些讨论,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我控制这方面。文章题目是青少年努力控制的积极意义探讨,本文是科教导刊杂志社征稿的范文,下面是文章正文以供大家参考。
摘 要:努力控制是个体有效执行注意,包括抑制一个主要反应,或激活一个次要反应,计划或观察错误等活动。它涉及到有意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和有意地激活或抑制个体的行为。努力控制是情绪和情绪表达的一部分。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努力控制是青少年所有行为发展的基石,它对青少年社会情绪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教导刊杂志社征稿,青少年,自我控制
努力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良好的自控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1 努力控制的分类
个体根据意愿和特殊背景进行调节情绪和行为,因此情绪调节控制的结果可以产生更加适应的行为。在一些不可控的背景下,某些方式下的努力控制可能是不恰当的,如个体努力把注意放在负性事件上,从而导致适应性的心理和行为功能失调。或者说,努力控制可以用于社会不当目标的达成,如羞辱同伴或偷别人东西。
依据反应和努力控制的区别,努力控制模式有三类:过度控制,控制不足,适度控制。过度控制的青少年有高度的抑制行为,这些儿童更倾向于存在内部问题,如抑郁、焦虑和社会退缩,以及相对低的社会竞争力,他们的负性情绪会加重他们社会能力的退化(Eisenberg et al., 2000a)。控制不足的个体在所有类型的努力控制中都处于较低水平,包括注意、抑制和激活控制,在反应方式倾向上较高,在反应过度控制上则低。这种个体的社会竞争力也较低,可能会形成外在的行为问题,如攻击、反判和反社会行为。适度控制的个体在努力控制的所有水平上都比较高,不存在过分控制也不存控制不足。这些个体能够很好调整社会竞争力。当面对压力时,他们能根据环境要求和行为目标来自发地调节他们的行为。
2 努力控制对青少年的积极意义
第一,努力控制可以使个体提高社会社会竞争力
大量研究表明,努力控制与高水平社会竞争力有关。青少年调节他们注意力的能力会导致他们采取更为恰当的情绪唤醒水平,对情绪原因的产生有更确切的理解,采取的行动计划更有效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延迟任务中采取更多的注意策略,他们在同伴中更易受到大家的接受。此外,成人对青少年的注意控制的报告可以预测他们工作后的行为恰当性和亲社会行为(Eisernberg et al., 2004)。在另一个纵向研究中,情绪调节缺失的青少年可以预测以后相对低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功能(Caspi et al., 2000)。
第二,努力控制可以使个体增加社会认知
情绪理解涉及到能够注意到相关的情绪信息,识别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理解不同背景下哪一种情绪是恰当的,对情绪产生的因果关系的理解。对情绪的调节可能涉及到对情绪相关线索的觉察能力,这有助于情绪调节的发展。避免情绪唤醒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比已唤醒的青少年更多地集中在社会情绪线索上。情绪理解可以调节情绪调节与适应性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Izard et al., 2000)。
Denham等人认为情绪理解使青少年能够有意识地认识他们的内部情绪,这些意识可以使他们把事件与情绪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更成功和更适当的情绪调节。研究者发现,能够理解情绪的青少年,可以和他们更好地交流,他们管理情绪胜过情绪调节本身(Denham et al., 2003)。
努力控制与情绪相关的调节与控制的测量与道德发展的相关测量有一定的联系。努力控制的青少年在顺从、规则内化、和道德心等方面得分也较高。研究表明,顺从被认为反映了获得妈妈需求的期望,如果他们单独的时候也继续遵守母亲的规则,那么说明他们把这一规则内化了(Kochanska et al., 2001)。Kochanska和他的同事还发现,努力控制的青少年在道德自我的测量,无成人监视环境下欺骗的测量,和假设的道德两难情境的测量中得分也较高。
最后,努力控制可以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
Eiserberg认为对情绪的努力控制会使得个体体验到更多的同情而非个体压力。个体压力与过度移情唤醒有关,进而导致自我集中和自我中心的行为反应。与此一致的是,青少年努力控制与移情有关的反应存在关联。在一个实验中,让青少年看一个女孩在大火中灼伤的电影,然后让他们自己用形容词评定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看电影的反映。研究发现,被评定为高努力调节的青少年被试表现出了更大的面部悲伤,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发生了移情。事后青少年被试对悲伤和移情的自我报告与父母对他们努力控制的评定成正相关。
青少年的努力控制也与自我和他人报告的同情测查成正相关(Valience et al., 2004)。在一个纵向研究中,努力和反应控制可以预测青少年的同情心。在成人报告他们自己的同情心和控制的研究中也发现这个关系,尽管有时候这种关系只有在控制了负性情绪中个体差异情况下才出现。此外,努力控制与青少年的个体压力报告成负相关(Eisenberg et al., 1998)。
与努力控制和同情关系的经验研究一致的是,成人对青少年的努力控制的评定与同伴对其的亲社会行为的评定,以及同伴和老师对其亲社会行为是一致的(Eisenberg et al., 1997)。因此,熟练调节情绪和行为的青少年个体不仅可能感到受到关注,而且也更会关心他人。
参考文献:
[1]乔云雁.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博士论文 2011.7
[2]乔云雁.努力控制研究综述.《教育教学研究》.2011.6
《科教导刊》杂志是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795/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813、邮发代号:38-290。主要发表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