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参考杂志范文:以活动 促习作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18 17:23:25 更新时间:2015-06-18 17:02:25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根据这个要求和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为学生适当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标要求,开展活动,习作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多写想象中的事物,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根据这个要求和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开展活动:其一,徜徉好书做摘记;其二,参与体验勤动笔;其三,品赏好书做研究,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徜徉好书做摘记
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确地道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杜甫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前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他都爱读。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佳辞丽句必为邻。”正因为有这样谦虚的精神,他写的诗就特别好。他抛弃了各家的不好的因素,发扬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创作出大量美的诗篇。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作家,没有一个是不爱读书的,他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书的名言。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迎来学校的读书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8年来,每年的4月23日,在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
值此校首届“读书节”启动之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和谐向上的读书氛围,构建优良的学习风气,我特向全班同学发出如下倡议:“让我们一起读书,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愉悦;让我们一起读书,在读书中陶冶情操,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让我们一起读书,开卷有益,不断吸纳精神营养,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在徜徉好书中,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向学生推荐书籍,有《爱的教育》、《西游记》、《格林童话》……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率提高了不少,班级文集、个人诗集的精彩展示、读名著做摘记等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营造着人文底蕴的“书香校园”。 那厚厚的采蜜卡,别看学生年纪小,可每一篇写绘作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采蜜卡的内容有:我收获的好词,我积累的好句、佳段,读后感,交流感言。陈茹珏同学读了《365夜夜好故事》后的交流感言:同学们,我在《365夜夜好故事》中学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金如玉。”让我们养成多看书的好习惯吧。她的读后感是:读完《365夜夜好故事》,我感到无穷的快乐,懂得了许多道理。如《一捆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多才会力量大。每一篇故事都很精彩,都能告诉你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由此可见,通过“读书节”这个活动,我们让学生收获了很多好的东西,让学生们有了一个读书的好氛围,从而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长远来看,可以在学生习作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二、参与体验勤动笔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的三大板块中,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及特殊的感受。学校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小学生多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表现自己,因此,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实践活动,能取得良好的作文训练效果。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少儿故事大王比赛、经典诵读、相声……在故事声中,学生被带到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被带到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里,被带到了惊险刺激的小说里。听“经典诵读”中学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三字经》,读出了古典音韵节奏之美;《游子吟》采用创设情境朗读,读出父母对儿女的无私的爱;用表演朗读《萱草花》,读出了母子之深情。三个片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灵活多样性。活动不仅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更深刻地感受了文本。学生自然而然学起来轻松,写起来也容易。学了剧本就写起课本剧《晏子使楚》来了,学了相声《打电话》也写起相声《同桌》,诗歌也写得有模有样的。在学习了陈沆的“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学生赵喜悦当场写出了“一”字诗:“一草一木一苍穹,一个牧童一头牛。一声一响一呼唤,一片枯草一深秋。”可见,这些读书活动取得的效果显而易见。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的习作因“活动”更是妙笔生花。习作多次获奖,何承豪在“厦门市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暨演讲与讲故事比赛”中获优秀奖,陈茹钰在《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征文获区级三等奖,罗林、苏鑫兰在“我的中国梦”读书征文活动获街道三等奖 。习作除了参加比赛外,还可以在学校的“学习园地”,“书生风采”,“成长的足迹”,校刊《小荷》,校报《西滨学报》上张贴或者发表,正是这个原因,使学生们的习作热情更加高涨。
由此可见,活动不仅可以给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与习作表达带来更多的动力,还可以为孩子们的习作提供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境,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三、品赏好书做研究
有人说:“好书仿佛人生四季,或清淡如春,或激情如夏。或充实如秋。或静思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拨响智慧的心曲。”我说,好书如友,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人生,是一种品格。读书其实是读人,书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智慧、感情,它折射出作者的情怀和当时社会的影子。
我们以人教版第九册的《窃读记》来品赏窃读的“滋味”吧。 生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表现了“我”觉得人多可以让自己“隐藏”起来读书的那种暗暗高兴的滋味。生2:这是一种恋恋不舍的滋味,可以从这一句“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吐沫,好像把……然后,才恋恋不舍的把书放了回去。”“恋恋不舍”看出作者留恋书中的内容,从中品赏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好书百读不厌,百品不腻,就会萌生探究的欲望。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关于书的探究》,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的习作。先将学生进行分工,探究的内容有:我国什么时候有最早的文字记载、书是怎么来的、书的种类、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书的不同爱好、读书的方法、读书有收获。每人探究一部分,然后把你所探究的部分与同学分享。这样几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小论文。这篇小论文还获得“集美区首届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三等奖。
从孩子的探究中,我看到孩子的热情、好学、好奇,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寻找资料、整理、撰写、修改。虽然文字很粗糙不细腻,但是可以看出孩子对书是怎么来的以及通过读书可以收获些什么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
综上所述,多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达到“以活动,促习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