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与意”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审美观研究
所属栏目: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19 17:49:20 更新时间:2015-06-19 17:41:20
摘 要:本文从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创作的大众审美观念所引起的社会和学界强烈反响——“看不懂”提出一个怎样看待、评价和表现当代水墨艺术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的时代性,特别是艺术创作观念为突出表达意的形式而跨越型的来通过扭曲形象的本质而达到最终目的,因此思考当代水墨艺术家如何创作出符合人民大众审美观念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推动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水墨艺术,审美观念,形与意
中国当代的水墨艺术是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一个新的艺术概念。基于区别过去的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下的时代背景为特点的时间上的当代性和以水墨之表现元素的水墨为表现形式的新的文化风尚与价值取向的两面性上作出新的探索与研究,因此,中国当代的水墨艺术可以说是介于传统水墨与现代艺术之间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存在的艺术表现形态。但是往往其存在的独立性,使得部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那部分人能找到合适的归宿。基于当代性的视野背景下,创作的自由性与无节制的发挥是可以使自己的审美观念得到解说,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作品被小圈子里的人小范围的吹捧,但是,如此的做法并不能代表其作品能成为当代水墨艺术的标杆而长而久远。推崇标新立异的探索没有错,错的是在其浑水摸鱼之一类人疯狂的炒作与浮夸的炫耀,我们不得不为当代的水墨艺术在审美观念上激进做法作出思考。
目前一些很受推崇的水墨人物画,其作品本身只是在二维的空间上随意涂抹了一些黑白的线条所组成的是人非人,是物非物的一组变体的符号罢了。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水墨画,到不如说是“一幅带有中国传统水墨性质的西方抽象画”。这种纯粹为了强化“意”的当代性而过分夸张扭曲了人物的形体的表现形式是需要那些只追求艺术当代性的艺术家们去反思的。
既然要谈水墨人物艺术,必然要涉及到人的概念,既然是人必有形的存在,以人为题材创作一幅艺术品,无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都需要艺术家把他视觉中的人的形象通过水墨这个工具借用一种形式语言表达到画面上。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是以写实的风格基调为主,因受到当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开始打破传统造型的束缚,逐渐出现风格多样化的趋势,具象与抽象并存,写实与写意变形并存,这种多极化的局面的出现正是艺术繁荣的体现。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的当代性而大肆地放松画笔使物象的主体缺席或消失,对自然物象的形体视而不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扭曲,往往去调侃、戏剧、夸张中国的水墨艺术。尤其是在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许多艺术家更趋向于使人物的形体发生扭曲,以达到他们所刻意营造的“当代性”的效果,却因此而缺失了水墨人物作品所真正应该具备的“形与意”的和谐统一关系,空有“当代性”的架子却无法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内在力量。
现在对“意”的追求成为当代水墨画的一个主流的体现,许多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地更注重于“意”的表达而忽视了对“形”的把握,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当代艺术的艺术当代性。可以说对水墨人物画造型进行扭曲的表达确实也带有一定的前卫性,既然出现中国当代艺术这个令人费解的名词,那么中国本土艺术为了避免与当代文化形成脱节,也必然趋向于当代性的表现手法。但是由于忽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的事实,在写“意”观念的误导下,不去认真研究造型规律,只是竞相变形,最终的作品成为了一张只有稍微带有挣扎而既没形也没意的空的躯壳。
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艺术家由于受到西方抽象艺术思维观念的毒害,或者说为了体现当代性而偏向所谓的艺术风格,大多借助于本土的水墨以断章取义的方式从西方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家那里直接搬来的,而没有真正地全面地理解至文艺复兴以来写实造型艺术所积累起来的丰富浓厚的传统,并没有从根本掌握写实造型的基本规律与各种不同情感意义上的关系,更无法创作一幅属于艺术家自己的东西,便成为忽悠大众的一张发黄的名片。
一幅具有当代性的优秀水墨人物作品从笔法或描法上来看:一方面应服从于形体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通过流畅的线条,疏密得当的表现形式,使画面中的具象物体真正体现了形体的严谨、厚重、空间、虚实等观念。另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形体语言向观众展示的是人类的精神、情感、哲思,是艺术家个人的心悟和想象,让人们感受它的生命形式和艺术的真谛。其实水墨人物画是否构成当代性,并不仅仅是形式表现,而主要是艺术家要表达的观点,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现实的关怀上。对于水墨人物画造型的形神关系,应明了人物画不是简单的画象,也不是无端的述说与表现。水墨人物画应该是灵魂的艺术,这正是水墨人物画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不具备对人和人的精神与灵魂的超凡关切与深刻同情,只是对笔墨品极倾心,将会与水墨人物画艺术失之交臂。因为水墨人物画造型的结果是形成画面形象,尤其是形成主客观统一的人物形象,最成功的造型会成为画家所处的时代形象,人物画为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这个印记就是代表那个时代的形象。
反之,如果形与意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没有形成完美的结合,那就真的值得我们去反思了。从古希腊的洞穴壁画到西方古典艺术乃至中国本土传统水墨艺术,抛开画面的语言与形式,无不都围绕自然物象的具体形象——“形” 并结合“意”来传达文化思想与情感,使观者感到一种真正的“实在”,野心、愤怒、挣扎、渴望、需求。而现在再把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这种绘画形式进行当代性的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了打破传统造型的束缚已经走入艺术创作的误区,就是把形似看成是写实,并把写实的艺术等同于低俗的艺术或非写意艺术,从而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中国水墨人物的造型比例准确、透视和造型体积严谨的特点,我们还怎能乐乎呢?。
就象我们看到的许多当代水墨人物画作品,就表现形式而言运用的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泼、拉、甩,并且结合了中国书法艺术当中的笔法,搀杂了构成概念的点、线、面与画面黑白灰分割的形式,但仅仅是变了形的线条和无限变化的墨迹,其所传达的“意”当然是很浓重的,但是通过画面几乎没有人能看出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画面上的文字表述才体会到画家所画的内容与主题。在我看来一幅优秀的水墨作品不应该仅仅是肆无忌惮的去一味的追求画面的情感的表达,而忽视了自然物象形体的客观存在,当画面中的主体形象被彻底忽略掉了,意的传达也许只能通过旁白的形式才能被大众所了解了吧。
其实就写意人物的写来讲,未必仅指一种造型面貌及笔墨方式,更多的是指中国画的心画原则。具体到写意人物画上,笔墨作为塑造人物的最基本的绘画语汇,不论是写实、写意水墨,还是抽象水墨,似与不似,存形、离形,其变化关系都应该建立在人物结构形态上,一幅好的作品无论笔墨有多么精到,也离不开它寄附的形象存在。而这里强调的造型还要符合中国画笔墨表现规律,应舍弃西式的造型,借鉴的是西洋素描的精准和厚实,引进速写的率直与生动,融入色彩的逸趣与流韵。笔墨直接为造型服务,即笔墨不能抛弃造型。换言之,如果出现“得造型而失笔墨者”无非是主体自身因于结构生疏之境,受到造型能力的种种局限,心手不能相应,无法摆脱结构形体的束缚,导致不能用笔墨直取,挥洒不能自如,达不到做为精神性的媒介手段。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在形象特点上忠实于自然物象,对具体物象有明确的形的体现。“似”是自然物象本身的需要,既是自然物象就要从自然中选取情感的载体。二是要求同自然物象的基本特点相吻合即可, “不似”不是真的不似,而是对自然进行概括提炼。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应当是在保持自然物象形象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追求有意味的形与色,要求对原来的纯自然的形与色进行加工,抽象提炼出有意味的形与色,既有形有意又有虚实、有空间,否则必然会出现“不似”的无形的表达结果。
因此可以说这些制造中国水墨画中的扭曲的人物造型的艺术家不单单否定了中国传统水墨画,而且是颠覆了中国本土传统绘画这个大的艺术体系。
当代水墨艺术若要求得发展就不能背离水墨的精神,不能背弃中国式的形而上的精神,不能放弃生宣和水墨。从笔墨的角度看: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显现当代性的风格。通过控制水和墨的交融、冲撞,使画面的水墨淋漓氤氲,看似是笔墨游戏,其实它涵盖着水墨之精神,是别的艺术表现手法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感觉、独特的意境、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画面的穿透力和水墨的张力,向观众传达艺术家对生活和命运的体验,水墨的最高境界是它成为一种传递心灵信息的语言,这也是中国画对禅意的终极追求。
被扭曲的当代水墨人物艺术由于过于注重意的表达而忽略了人的形体的构造,成为一张带有水墨性质的抽象画。如果中国当代水墨人物艺术一直流行着这种似是而非的人物形象,再过百年是否会出现为了突出“意”的表达而抽象到一张白纸上只出现一滴墨这种完全让人不可理解的艺术品,是否可以说中国水墨人物艺术已经走到了尽头呢?长此以往,大学的校园为了推崇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否还有必要去研究具象人体的完美结构和形体呢,新一代的艺术家是否还要时不时地对着镜子画自己呢?
如果中国当代水墨人物没有立足于形与神的创作之上,不彻底清除无神无形的病变,当代水墨艺术必然成为埋葬那些追逐艺术当代性的艺术家的坟墓。如果当代水墨人物艺术只能靠形式上的“意”的力量来为画面增添砝码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艺术体系。或许,只有当中国当代水墨人物艺术的艺术形式进入到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状态时,只有当艺术家们明白依靠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当中国的当代水墨人物艺术创作真正进入到规范、完备、成熟的阶段为至,为追求艺术当代性的中国当代水墨人物艺术才能彻底迎来水墨当代艺术的时代。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