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23 15:28:46 更新时间:2015-06-23 15:59:43
中学物理是很重要的一门课,也是一个学生接触物理的开端。可能对于第一次学习物理的初中生来说,这门课程既有趣又不容易接受,很多物理教师也整理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本文就是一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将对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并给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整合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现代化中广大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物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物理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这种整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用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物理改变为“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结合我校物理教学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物理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整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与自然。但是,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较少,学校实验设备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感觉是“太难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复杂的物理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初中物理《滑动变阻器》一课,教材中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来引入讲解的,尽管如此,学生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判断电流是通过那段电阻线的。但以初中学生来讲其想象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解起来较难,为此,在这里可以将课本中的实验制作成动画,将电路中的电流设为可看见动态的流线,当闭合开关时,电流就会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滑动变阻器和用电器流向负极,这样,滑动变阻器中哪段电阻线接入电路便一目了然了,然后移动滑片通过观察这段电阻线的长度变化就可判断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的变化。这样,利用动画模拟把看不见的电流变为可看见的“电流”,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由现象到形象的过渡,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很容易的领悟现象的实质。通过计算机动画模拟,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物理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在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提出较多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许多弊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我们在上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再现。如本人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2.0”虚拟电学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组合实验器材,如果组装的过程出项错误,实验现象会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物理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教材实验中有不少探索性的潜在因素,需要学生们去创造发掘。从而培养学生的敢于探索创造的精神。比如光学中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材只要求验证成像的五条规律。笔者在教学中,除完成上述任务外,还要求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① 将凸透镜的中央部分用不透明物遮着,能否成像?成什么像?为什么?② 若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用不透明物遮着,又能否成像?成什么像?为什么?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讨论很热烈,各说不一:有的说中央有黑斑,有的说只有一半的像,有的说要成像……。究竟谁正确呢?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回答,实验结果是要成像,但亮度降低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有关成像知识来解释。可见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可能范围内加宽加深,发掘潜在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信息技术促进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初中阶段是知识的积累的重要阶段,所开设的各门学科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界线,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本身就属自然学科,这些学科之间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物理学与社会学科之间也有着一些联系。教师应对初中阶段开设的各学科都有较深的了解,知道其他学科里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像体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科目都要涉及到。其目的是:如何用其他学科为物理学科服务;如何与物理学科进形学科整合;如何用物理学科去为其他学科服务。
总之,,多媒体能够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展示形象、直观的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体现物理世界的奥妙。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课件,促进师生互动、师生与课件互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还能将某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如果教师过度依赖、使用多媒体,就可能会失去应有的角色与作用,成为信息技术的配角,学生仍然是接受式学习,其主体地位也会不复存在。因此,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实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速度,实现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
叁考文献:
[1] 何润伟.《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原则》 (中国教育科研网)
教育技术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物理教师》从1980年创刊时的季刊,后发展为双月刊、月刊。杂志的发行量从创刊时几百份增至现在的邮发几万份。特别是1984年,本刊由苏州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 物理教学研究会合办,杂志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现更名为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本刊扩充了本刊编委会的规模,在研究会领导的指导下,在广 大会员的支持下,刊物的质量日益提高,声誉和影响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