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论文新课标视域下“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04 16:44:40 更新时间:2015-07-04 16:08:36
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和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中,学讲方式是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就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江苏省教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新课标视域下“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为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今年寒假后我市全面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学讲方式”, 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其表述上来看,毋庸置疑它是一种和新课标完全吻合的“教学方式”。关于这种学讲方式的“理论依据”、“学讲内容的理解”、“学讲环节的设计及原则”及“实施学讲方式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 学讲方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著名世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的去认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积累自己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的一个过程。当然,每个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形成其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据此,“学讲方式”强调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这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中的主动性。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活动家马洛斯和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们关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学讲方式”教学观点和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智慧和潜能,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他们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潜能,当合适的条件具备的时候,人的智慧、潜能都可能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讲方式”来创造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也是“学讲方式”较有力的理论支撑之一。陶行知先生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认为: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学讲方式”实行以“做、讲、练、教”为主要内容的“讲出来”、“教别人”,使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反刍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达成学生自己的“教学相长”。
二、 学讲方式的内容理解
(一)我们要理清“学讲计划”与“学讲方式”区别
“学讲计划”是一个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以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核心,在一定范围内推进“学讲方式”运用,以此来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新突破。“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讲计划”引导规范着“学讲方式”实施与执行。这儿我们着重探究“学讲方式”。
(二)学讲方式的具体理解
1.实施学讲方式的主要目标定位,即树立四个理念,回归教育规律。这里主要是指包括潜能理念;自主学习理念;机会公平理念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通过学讲方式的实施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改变课堂生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2.学讲方式主要强调是 学生“学进去”与学生“讲出来”。
首先,“学进去”与“讲出来”的内涵。“学进去”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等方式,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达成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
其次,“学进去”与“讲出来”之间的内在关系。“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前提和依据。“讲出来”是“学进去”的目的动机和结果,是对“学进去”的强化和巩固。
最后, “学进去”与“讲出来”的基本要求。①未学不讲,即学生只要没有学习,就不要开讲,学是讲的基本前提。②先学后讲,学习后才能讲解。③学而必讲,学习后必须讲出来。④人人参与,学讲方式的推行不是老师和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事情,而是全体同学的基本任务。
3.学讲方式实施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学讲方式中的教学行为应坚持“五步法”:即“让一步”,预习指导要让学生自主发现、感知和提出问题。“慢一步”,解决问题不要忙于给出答案,留下“讲出来”的话题。“退一步”,教师退到后台,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旁边驻足观察,以发现问题,单独指导。“缓一步”,不要急于总结、概括,给学生留出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
4.学讲方式实施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学讲方式实施中,应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彰显学习中的“五学”特点。即自学,指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或课中的自主学习。互学,以“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为学习形式,在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问学,以提问、质疑的方式,探讨学习问题,拓展学习内容,达成举一反三。“教”学,以“讲出来”、“教别人”的方式,深化和巩固学习成果。悟学,以自主总结、交流体会的形式,感悟学习成果。
三、 学讲方式的设计及原则
学讲方式的实施,离不开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和整体规划。它是创设有效学习环境和开发学生学习经验的技术。
(一)学讲方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自主先学,课前课初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先行进行的知识学习与准备。对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学讲方式的实施打下基础。
2.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未知东西,经过学习小组的生生互动,合作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自主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
3.交流展示,这是整个学讲方式实施的关键环节,因为“讲出来”的重点,它将报告整个学习成果,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儿就要充分体现,组织好课堂交流展示。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学习,学讲结合,内外互补,凸显主体,行为明确,确保成效。
4.质疑拓展,这是学讲方式引申和拓展,也是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也是学讲方式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5.检测反馈,究竟学讲方式实施的如何,必须回到实践中予以检验。所以,检测学习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明确反馈的目的意义和结果,以提高达成度。
6.小结反思,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方法。学讲方式实施的多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全过程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自主建构,合作互动,实现真正学进去(学会)的目标。
(二)“学讲方式”教学环节设计的原则:
学讲方式的实施,看似教师减轻了负担,实质突出了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在学讲方式实施中,教师应紧扣教学环节设计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本原则如下:
1.掌握学情原则,创新学情调研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预见性,学会科学的教学设计。
2.自主学习原则,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进去”的积极性,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整合。
3.合作学习原则,建立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4.学生“教”学原则, 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中、小组内、黑板前、白板上“讲出来”、“教别人”。
5.当堂巩固原则,运用“遗忘曲线”和“记忆规律”,加强记忆方法的训练,科学复习强化。
6.指导学法原则,注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 实施学讲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付诸行动,政策导向,讲究策略,校本教研,建立机制。学讲方式的贯彻实施领导一定要重视,真抓实干。具体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导学案需分清“三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案;学案是学生为开展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的学习方案。所以,导学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撰写导学案时一定要克服一下问题。
1.缺乏引导性,单向指令性太强,学生只能被动地完成。
2.目标偏离,过于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3.形式单一,功能趋同。习题多于问题。导学案变成作业本、习题集、考试卷,学生每天陷于题海之中疲于应付。
4.过于追求共性和统一,未顾及学生的学习差异,缺少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时空。
5.课型不均衡。重新授课,轻其他课(复习、写作、实验、练习等)。
6.容量大,篇幅多,贪多求全,目标分散,加大开支,增加负担。
(二)规范行为,构建模式,精通原理,深入持久。在“讲学方式”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注意克服一下问题。
1.编用脱节。重编写,轻使用。
2.课内外脱节。重课外,轻课内。
3.行为方式单一。重自学,轻合作。
4.缺少互动。课堂上教师讲学案,学生对答案,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5.缺少有效地检查反馈机制。重布置,轻落实。
6.缺少有效地评价机制。重做轻评,缺少动力,无以为继。
当然,“讲学方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模式之一,对这一模式理解和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理解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比较教育研究》于1961年创刊,1992年兼作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向教育工作者介绍各国教育情况,对外国教育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外教育比较和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本刊适合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决策和管理者,各级各类教师,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关心教育的各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