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发表网高中政治课四合一教学法初探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0-31 13:30:57 更新时间:2015-10-31 13:11:52
政治课是高中文科学习中很重要的一堂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四合一教学法也是教育过程中经常用的一种方式。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发表网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中政治课四合一教学法初探。
摘 要:通过在高中政治课堂综合运用案例、学思结合、发散思维、原生态等四合一教学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探索政治课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四合一教学法,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政治教育一直存在教学法比较单一、就事论事、缺乏趣味性等老问题。长此以往,教师上课提不起精神,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合一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把案例教学1、学思结合2、发散思维3、原生态教学4等融为一体的教学法。
本文拟以小悦悦事件5为例,说明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综合运用“学思结合、发散思维、案例和原生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针对具体事件灵活运用政治课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掌握流畅、变通、独特的思维方式。
一、四合一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时,可从多个角度切入,使学生充分理解小悦悦事件的责任问题。1)监护责任。作为监护人的悦悦父母没有尽到监管责任,一个毫无安全意识的2岁小孩独自在道路上行走,且不说有被车撞的可能,就是被人贩子抱走的可能性都很大。2)社区管理责任:广佛五金城管理秩序混乱,道路狭窄、货物乱堆乱放、车辆出入缺乏有效管理。3)司机责任:第一辆车撞人前突然加速,说明司机当时没看到小悦悦。撞人瞬间,司机觉察车子撞到了什么,完全应当下车察看。第二辆车碾过已受伤的小悦悦,司机更不应没有反应,因为孩子不可能没有哭喊声。4)路人责任:18位路人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他们为何会如此冷漠无情?
在充分理解小悦悦事件的责任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层次问题。1)急救知识。国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遇到突发情况,往往不知如何应对。除了打求救电话,更多的是要及时施救。2)社会问题。如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风气如秋风扫落叶,做好事反而会面临各种无法预知风险。3)社会管理机制问题。相关制度不完善,甚至出现撞伤不如撞死的观念。4)法律问题。有人建议国家为见义勇为立法,还有人提议为“见死不救”出台相关法律。以上种种问题,均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和思考,理清小悦悦事件的责任,培养学生快速表达更多观点和探究更多责任的能力,使学生思维灵敏、思路通畅、丰富联想,从而迅速掌握具体事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概念和原理。
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等热点问题的透彻分析,灵活运用启发式的、多角度的学思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事件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迅速、流畅地提出观点和做出判断,不仅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能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四合一教学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变通
思维的变通就是让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框架,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能够随机应变和融会贯通,巧妙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小悦悦事件反映了各种问题。既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还涉及公民责任、法律与道德关系、拜金主义与信仰缺失、外来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如何善待好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如果教师不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变通思维深入思考,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单一,萌生诸多困惑,而且会使他们对社会的消极不良情绪与日俱增。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运用量变达到质变的辩证原理证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人心的冷漠不是一蹴而就。而要防制冷漠悲剧的重演,同样需要慢慢地积累善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出发全面地看待现实问题。小悦悦事件的确令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我们生活中也总有乐于助人的事情出现,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还是好的,真、善、美等传统美德的弘扬依然是社会的主旋律。“小悦悦事件”、“扶不扶老人”等质疑社会美德的不和谐杂音,与汶川地震展现的“国家有难,舍我其谁”的汶川精神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全民救助精神相比,只是个案与主体、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以个案和偶然得出所谓“道德滑坡”,甚至“道德破产” 的论断,那就确实有些危言耸听。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应势利导、富于变化,防止学生桎梏于某种思维定式,不动脑筋地套用常规解答方法;要让学生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灵活掌握思维的变通,通过对问题的全方位、多角度求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生态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四合一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标志。独特思维是指思想方法新颖、奇特,能从一般人看不到的新角度去认识问题,提出超常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提出别人不曾想过的解题设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创新和探索;通过一题多解,一图深钻,一理多变,一法多用等活动发掘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提醒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死守书本、人云亦云,而要不守旧、不拘泥于既定思维程式,充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通过了解小悦悦事件相关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角度分析现实问题。借助学生和社会公众在分析和评论小悦悦事件过程中所采用的辩证法观点,了解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小悦悦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人们的道德观、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哲学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和正确看待社会。目前,我们的社会虽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仍是积极的,前景是美好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因此,遇到任何具体问题我们都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道德与法律在界定小悦悦事件上的不同反响,我们要从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这里,全面不仅可表现为从单一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全面性,还可体现为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即问题分析角度的全面性。事实证明,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其思维的独特性具有很大帮助。
至于原生态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实际就是把原本严肃的教学内容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通过亲切自然的语气朴实无华地娓娓道来。在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通过师生间默默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神情自若、情真意切地讲课,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使其产生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索、去解决、达到体验、感悟和知识的内化,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只有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手段,才能把政治课讲活,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参考文献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生活事件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书本知识,开启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2]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思考是指对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教学从一个目标或思维点出发,沿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法。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
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为中学基础教育服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学类期刊。该刊自1972年创办以来,提供中学教改、课改、考改信息;反映初高中政治课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刊登教研论文和研究资料;开展对思想政治课重大问题和当前时政热点问题的讨论;促进教材改革、教师教学研究工作,以其较高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实用性深受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