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论文发表产教对接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11 15:16:19 更新时间:2015-11-11 15:24:13
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能有工作的能力,很多职业院校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也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基于“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下的产教对接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在以放大、倍增、传递“企、政、行、校”四方共同利益为前题的模式下,搭建“企、政、行、校”四位一体,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的服务平台,将校内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同时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融入教学,实现“产、政、教”由开始对话到对接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借力四位一体服务平台、依托校内光电技术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推进5个融合、让专业建设直面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产教对接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四位一体,5个融合,产教对接,教学改革
教育部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即产教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走之路。
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同时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一类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另一类是具有熟练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阵地,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针对区域产业推进产教对接、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储备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院校打造区域职业教育特色的的一渠源头活水。
一、以合作共赢为前提,搭建 “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
(一)“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搭建的背景
产教对接最关键的部分就在于校企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然而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因此,以放大、倍增、传递“企、政、行、校”四方共同利益为前提,找到四方合作的契合点,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深化“企、政、行、校”四位一体合作模式的新途径,引导和调动政、行、企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进高职教育产教对接的前提。
中小微企业是各级政府部门重点扶持的对象。因此,定位中小微企业,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行业牵线搭桥,校企结合双方优势资源,建立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整合高职院校已有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先进的研发型、生产型设备为当地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员工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共同培养等,既满足了当地中小微企业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对接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二)借助产学研项目共建,为“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搭建提供渠道
中小微企业是政府各级部门重点扶持的对象。以佛山市为例,佛山市科技局、市经信局、下属各个区科技局、区经信局、中小企业局每年均会设立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资金。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2013 年我院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办事处、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联合进行了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电子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项目的申报,以推动西南街道办电子产业镇项目的建设;2014年与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办事处高新科技创新局、佛山市电源行业协会、佛山市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等部门联合进行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新型节能、高效绿色电源研发和检测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基础平台》项目的申报,以此项目来推动张槎工业园电源产业园项目的建设。通过上述举措,以项目的合作共建作为契机和切入口,一方面使得院校与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后期合作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前提的企、政、行、校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有效途径。
图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架构
二、基于5个融合,探索产教对接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
基于“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下的产教对接教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将校内资源向外宣传和推广,对拓宽校内对外服务的渠道、加大对外技术服务力度、深化校企合作途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通过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相融合、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与课程项目化教学案例建设相融合、将技术服务条件建设过程与实训基地条件建设过程相融合、将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与师资队伍的培养过程相融合、将技术服务实施过程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过程相融合这5种途径,让专业建设直面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产、教”由开始对话到对接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图2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基于5个融合的产教对接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一)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相融合
对于小电子产品加工、PCB制版方面承接的企业订单,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电子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实弹”生产实践教学。在生产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车间”教学模式,分为研发组、生产组、质检组及外事组等,让学生通过竞聘制分工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并竞聘担任车间主任、班组长、质检组长及外事组长等,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实施,与企业进行联络和沟通。在“实弹”训练中,训练学生电子产品生产制造、PCB制版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训练学生的产品工艺创新、生产流程改进、生产能耗降低等方面的生产实践能力,促进电子工艺类实践教学课程实现产教对接能力的改革。
对于技术开发类技术服务项目,以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或者通过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由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完成。将项目建设过程与课程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实施相融合,将项目管理过程与学生考核评鉴体系建设相融合。 (二)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与课程项目化教学案例建设相融合
项目化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与校内课程项目化教学案例建设相融合,是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企业提出的技术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以此展开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情境的设置具有较高的导向性。
(三)将技术服务条件建设过程与实训基地条件建设过程相融合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层次定位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要能满足产学研项目和外对技术服务项目的建设的需要,应当与企业生产性商用设备具有一致性,甚至可以高于企业的设备配置。这样的硬件配置为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企业零距离过渡提供了硬件保障。
(四)将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与师资培养过程相融合
利用对外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为教师对外服务创造条件,激励教师在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将真实工程任务融入实践教学过程的能力,提升教师校内教学过程与产业对接的能力。
(五)将对外技术服务实施过程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在对外技术服务的同时,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对特长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培养上推进差异化教育,同时通过校内常规性的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创新教育成果进行检验。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为窗口,开展学生创业实践,由学生负责光电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网络服务平台的策划、建设、推广和维护,进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实施成效
(一)借力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成效显著
借助 “企、政、行、校”四位一体合作平台进行企、政、行、校资源共享,为教师产学研合作和对外技术服务创造条件。在2012年,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申报了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基于光电实训基地,构建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推进产教对接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项目建设的两年期间,项目组成员借力四位一体平台的搭建,成功申报了2项佛山市科技计划项目,1个佛山市工程中心,项目经费共120万元,完成了8 项横向课题建设,3 项校级科研课题建设,参与1 项省级科研课题的建设,成功申报专利6 项。
(二)推进产教对接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产学研项目和对外技术服务项目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将真实工程任务融入实践教学过程的能力,将校内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对接的能力,教师能够及时跟踪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技术动态,将产业新技术、新标准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能够将产学研项目与课程教学项目有机结合,重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基于真实工程案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将教学模式改革成效进行提炼,成功申报了广东省教育厅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 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获批成为“省教育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 年“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班”协同培养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获批成为“广东省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经费200万。
(三)联合园区构建学生素质养成平台,推进学生多维度素质的养成效果显著
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得到了切实地历练。仅在2013 年5 月至2014 年9 月期间,我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8 项,获奖54 人次。学生参与设计的很多作品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价值,部分作品已在专利申请过程当中,并在联系企业做产业化推广。同时,学生利用自身技能组成义务维修志愿服务团队与三水区乐平镇团委、三溪村团委、三水工业园等街镇建立合作,开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已在顺德区勒流镇稔海村、乐平镇下坑村、陆坑村、亨美村、乐平镇敬老院、三溪小学等20多个地方进行家电义务维修、义务支教、爱心义演等活动。近3年中,仅在乐平镇就建立了固定服务点8个,为村民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服务20次,累计维修家电达2000多台,受惠对象已达1000人次。
四、小结
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本文探讨了在以放大、倍增、传递“企、政、行、校”四方共同利益为前题的模式下,搭建“企、政、行、校”四位一体,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的服务平台,将校内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同时基于外对服务项目,推进“5个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产教对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为企政行校四位一体深度合作的切入点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金辉.“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50-52.
[2]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97-100.
[3]罗哲.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探析――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9):48-51.
[4]刘佳佳,孙翠香.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部分首批骨干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5(2):13-16.
[5]周晨,郑卫东.政校企一体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61-63.
责任编辑赖俊辰
信息荟萃
职业教育实践性课时要占一半以上
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
按照《意见》的要求,职业院校也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具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意见》还要求,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方面,《意见》规定,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国家级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素质教育》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 11-4350/G4,国际刊号:ISSN1005-4197,邮发代号:2-415,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型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