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16 14:57:14 更新时间:2015-11-16 14:28:12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本文是一篇核心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 作为一种以培养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一直被划入高等教育的范畴,较少有人关注通识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价值。本文基于通识教育和新课改共同主张的“全人”教育理念,探索新课改所处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通识教育,基础教育,新课改,教师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早已不再陌生。简单地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其实质是“全人”的培养。然而极少有人关注基础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钟启泉教授在南京大学所做的演讲《新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中指出:“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亮点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与通识教育所呼吁的“全人”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应该将通识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领域,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容贯穿到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阶段,进一步考察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合理的改革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这能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础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理念的定位
根据博耶教授的观点(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首次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概念引入大学教育的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ckard教授。“其最初被赋予的含义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①。
通识教育理念主张的是“全人”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中“人”的生成,不再把教育变成是对人进行各种社会角色的教育,进而维护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这种“人”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人”②。通识教育的作用是把人与世界关系的处理能力外化,这种外化的最高表现是人的主体性。从这个层面上讲,通识教育是使人摆脱各种约束,强调人性的修养、实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价值目标。然而在西方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一般就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在基础教育领域,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和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做人的态度、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均属于通识教育范畴,而通识教育正是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
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让所有热爱教育的人心潮澎湃,但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想现阶段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开展通识教育,难免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然而笔者认为,将通识教育向基础教育领域延伸,有利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过渡的桥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生首先要学习基本学科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和形成各种情智的基本保证,因为这些知识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智慧,代表了人类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在激烈的竞争和评价制度的压力下,全面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素养。
二、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瓶颈的反思
1.通识教育与新课改共同的“界点”――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全人”。
正如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所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③通识教育的目标,即确立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目标。它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思考通识教育的基点,深化“课程”,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中小学新课改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它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融入了世界各国优秀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体现了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着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的发展。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一种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它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新课改是一种强调对话的哲学。毋庸置疑,新课改的理念与通识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终身教育的内容。这种课程愿景是美好的、科学的、完整的、开放的。“情景学习”、“研究性学习”、“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等新鲜的元素丰富了课程内容。它们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观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新课改的瓶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对话哲学,在实施中还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基础学习的研究与学习观的转型问题。传统的基础学习观认为,课程知识是客观的、外在于儿童、供儿童打开的“知识百宝箱”。新的知识强调,知识是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意义。其次,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新课改的另一个难题。黄甫全先生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④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核心因素,其素质和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钟启泉教授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的演讲中指出,教师专业化的定位问题是目前新课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的课程实施观,课程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研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而是鼓励教师从事“以校为本”的研究。在“高考集中营”只关心分数、不关心人格的这种大环境下,新课改呼唤着教师的通识教育:要求他们改变传统的学习观,树立新的教育观、知识观。他们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创造课程的研究型实践者;他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是全球课程改革的必然走向。但是,规律要得以实现,必须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各环节都时刻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实施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课程实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进行“对话”的环节。讲到这,自然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在促进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这一规律中的价值。但是教师得以专业发展本身也是一个重大课题。它的实现要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下文尝试基于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这个大前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出思考。
三、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通识教育发展
新课改在课程理念上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学科为基础,开设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课程评价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等等。这是新课改的展望。它的实现,要依托教师的实施。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呢?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教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的通识教育发展是新课改的路径选择,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识型的教师仅仅依托一些流于形式的培训是不可能实现的。新课改的理念呼唤着教师的“通”与“识”的素养。简单来说,要求中小学教师文理渗透、学科交融,学文科的懂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学理科的能理解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且应用这些知识时能得心应手,而不是一无所知;其次,因为教师是一种“释疑”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和正确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具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及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育人”的使命必然要求他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从而能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的这些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养”正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所在。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科领域,进而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目前主要由高等师范类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笔者认为,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体系,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因为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更有利于实现教师的“通识化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加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通识型教师意义重大。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理念逐步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延伸,新课改的提出,就是人们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对话”的哲学观反思和检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维选择。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应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注释:
①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8,57.
②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③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④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6-365.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2]马晓春.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师范教育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3]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室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VOL42.
教育核心期刊推荐《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 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