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论文国际化文化名城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17 14:04:03 更新时间:2015-11-17 14:33:00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开始逐渐进行文化建设了,城市文化建设也推进了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国际化文化名城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进行了一些论述,文章是一篇江西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在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背景之下,长沙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长沙市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分析,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国际化教育理念。外语专业应当调整语言种类,明确培养目标,建设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总结一个国际化的创新模式从而使长沙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合理对接,达到和谐同构目标。
[关键词]外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国际文化名城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城市的建设成为了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重要载体。长沙市也以此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切入点,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文化名城”的目标。目前在全国的城市国际化的大力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个瓶颈现象,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据有关调查统计,我国目前国际化人才的缺口至少达100多万。这种巨大的缺口中,外语人才又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因此为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严峻任务已经摆在外语专业的面前。
一、长沙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和市场需求状况,2013年9月至10月期间,我们对全市15家企业进行了访问和问卷调查。同时,笔者对长沙市17所本科院校的外国语学院的专业布局、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外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一些不匹配问题。
(一)专业布局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纵观长沙高校,虽然大部分设置了外语专业,但是由于语种、专业方向等缺乏统筹安排,对国际动态、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缺乏真正的调研和分析,使得外语专业的布局并不合理。目前中国高校开设非英语语种约有30种,而长沙只有5种,使得长沙市外语人才出现了过剩和短缺并存的比例失调现象。2013年,长沙市共用本科高等学校17所,其中16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8所设有日语专业,2所设有法语专业,2所设有俄语专业,1所设有西班牙语专业,1所设有朝鲜语专业。在走访市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时,用人单位分析目前湖南的旅游市场,提出了对懂2门以上语言的学生需求量大,尤其是俄语、韩语、法语等,建议学校增设2-3门小语种供学生选择。而长沙的53%的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只开设了英语1个专业。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单一化满足不了市场多元化语种人才的需求。再细看专业方向,基本上大同小异,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特征不明显。以英语专业为例,主要是从师范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等方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普遍采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鲜明的特色。
(二)专业定位共性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滞后
《纲要》指出,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具有国际视野、通晓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国际通行规则,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就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语界的关注和重视,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了将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作出新的贡献。还有不少大学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办学宗旨和要求,开始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新路子。相对来说,处于国际化文化名城建设背景之下的长沙市高校的在外语专业的定位上,人才培养目标稍显滞后。湖南大学提出了“造就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化开阔视野的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日语人才”。中南大学着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叉专业背景的外语人才。
(三)课程设置陈旧,知识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专业设置趋同等原因,英语专业连续3年被列入就业红牌专业。但是,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熟悉外贸业务的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又是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在市场调研中发现,不少用人单位要求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语言的专业知识外,同时也要加强对不同行业知识、背景的了解,增加基本技能的岗前培训,比如想从事导游的同学在校期间要考取导游证。立志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需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沙市的高校中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注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基础课程就是基础外语、听、说、读、写等课程,专业课程基本为语言学、文学、文化概况等课程,即使选修课程中包含了一些跨学科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制约因素也做不到真正让学生自由选修。基本上不具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因此知识结构也略显单一,和市场的需求还有差距。尤其是目前长沙市以“文化“为金字招牌,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但是再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湖南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人文素养课程和实践翻译方面的相关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到实处,绝大部分学校无法给外语学生提供较为稳定实习基地和较为丰富的实习平台。
三、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措施
针对长沙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如何培养能够长沙在国际化文化名城建设战略贡献力量的外语人才是摆在高校外语专业面前的要务。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与国际化文化名城建设接轨
外语学科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适当增加小语种专业,丰富语种数量。改善长沙市外语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现状。在此基础上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最关键。首先,各校应综合考虑社会、学生、师资和专业优势与特色,提炼出新的培养目标。根据《纲要》的精神,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外语特长、岗位实践能力,并能够较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外语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就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是外语+专业(工业翻译、商务和旅游)的培养模式。所以需确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发展方向。目前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已经采取此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滞后,缺乏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途径,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那么,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办法,通过与国外大学互换学生、互认学分以及采取2+2、3+1等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途径,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开阔国际视野,以期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商贸、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同时创新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做到本土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化,真正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国际化文化名城建设接轨。 (二)优化课程设置,密切与素质和能力培养挂钩
各发达国家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在高校课程中设置关于国外文化、政治、经济等的科目,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国际观点和知识。目前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横向宽度不大,纵度不深这两个方面亟待改进。第一,需加大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力度,并设计国际化课程模块,解决课程宽度不够的问题。例如长沙学院采用大类培养的措施加重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但是外语类学生由于学科特性和学科结构的原因,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占据了通识课程的学分。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改革措施,例如请其他高校专家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讲座,并且进行跨学科和跨学校的横向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课程。国际化课程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国际间的校际交流进行课程移植方式,构建与世界接轨的课程体系。第二,加重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各类的实践活动,培养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采取“五位一体”即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国外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从校内的外语角扩展到社会外事活动的体验;由国内的模拟学习走向国外进行工作实践。通过系列的实践学习和体验,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与时俱进
当今更是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新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直以来,外语教学法研究是在理论的框架下探索方法,并且我国的外语教学法大多是在追随国外的研究理论,而忽视了中国这个外语人才培养的环境特征。有一少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照搬外国的外语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本国的外语教学。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提出了后方法教学。后方法教学提倡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的理论模式,它具有具体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宏观策略的特征,是传统教学法理论上的根本超越。这就需要老师发挥自己的教学管理主体性,为学生创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环境,转变以“教”为中心的观念,转移到“学”为中心上来,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不是千篇一律的套用现成的方法。这样教师赋予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师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运用外语和了解世界的渠道。
相关期刊简介:《江西教育》创刊于1950年,是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刊物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是全省教育系统最具影响的刊物之一,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