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由苹果公司广告的汉译引发的不可译思考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17 15:43:24 更新时间:2015-11-17 15:26:05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由苹果公司广告的汉译引发的不可译思考。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因此英文广告的汉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不可译性。本文以苹果公司一则广告语出发,简要分析英文广告汉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并对其补偿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不可译性,英文广告,汉译
苹果公司新近推出的iPhone宣传片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语,That’s why if it’s not an iPhone,it’s not an iPhone.这句广告语是否可译?翻译成汉语后,能否做到既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又具备广告的特点?本文从这句广告语的汉译出发,简要分析英文广告汉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并对其补偿策略进行探讨。
1.不可译性
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越大,可译性限度问题则越明显。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毫无疑问,二者之间会出现断层。此外,文化差异会在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过程中造成一定障碍,这都属于翻译的不可译性。许多翻译家曾对此表示认同。纽马克(Newmark)说,不存在完全正确或理想的翻译。卡特福德(Catford)认为,翻译中存在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两种情况。
2.导致不可译性的因素
导致不可译性的因素,主要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英文广告而言,可分为语音、语义和修辞三大因素。
(1)语音。听觉效果对广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听觉效果主要体现在语音修辞上,正是这些语音修辞导致广告语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例如:
原文:Hi-fi,Hi-fun,Hi-fashion,only for Sony.
译文:索尼音响-高保真,高享受,高时尚。
此例原文有两处押头韵,一处是Hi[hai],一处是fidelity,fun和fashion中的[f]。因为汉语中不存在押头韵,这句广告语翻译成汉语后,纵然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却丧失了本身的音韵。
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语音体系和发音规则,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既准确传递意义,又保持原文音韵。这便是语音的不可译性。
(2)语义。对于广告语而言,其语义不仅在于表面意义,而且在于文化意义,因为广告语反映着一个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忽视此类文化因素而仅考虑表面意义,往往就会导致与源语或目标语文化相悖的译文。例如:
原文:Goldlion
译文:金利来
此商标名称被译为“金利来”,而不是“金狮”,原因在于汉语中“金狮”与“金失”的发音相同,而这很难为中国消费者接受。
因此,在广告语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表面意义,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甚至在目标语中的文化意义,否则,原文信息便很难得到准确传递。
(3)修辞。为了吸引眼球,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使用相当频繁。然而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手法略有不同,即便是相同的修辞手法,在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出现不同表达方式,由此便导致翻译中的重重困难。例如:
原文:Ask for More.
译文:摩尔香烟,多而不厌。
该广告语中使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且是同音双关。More这个词既是香烟品牌,又指“更多”。原文的巧妙之处在于不仅让消费者记住香烟的品牌,而且暗示这种香烟味道好、品质佳。但是在汉语译文中,“摩尔”和“多”的发音和意义完全不同,原文中的双关在译文中便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因为英语和汉语各有特点,翻译过程中一些修辞手法便不得不被放弃。
3.英文广告汉译的补偿手段
上文中提及的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确实存在,然而,在长期翻译实践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译者们探索出了不少补偿手段。
(1)直译。直译指在不引发误解的前提下,既忠于原文词义又保留原文形式的译法。例如:
例1.一则IPad广告
原文:It’s hard to believe we could fit so many great ideas into something so thin.
译文:这么多的东西放在如此薄的设备里,真太难以置信了。
此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方法。译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显示出英语语言的直接与干脆。
例2.一则苹果电脑广告
原文:An Apple for everybody keeps worries away.
译文:电脑选苹果,烦恼远离我。
可以看出,这则广告语模仿了英文中的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天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原文中的双关明确化,但与原文相比,幽默感则有所缺失。
(2)意译。意译指不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原文大意翻译。此法主要用于源语和目的语存在一定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苹果手机广告语,
原文:If it’s not an iPhone,it’s not an IPhone.
译1:唯有苹果。
译2:智能手机,唯有苹果。
译3:没苹果,不智能手机。
译4:无苹果,不手机。
此广告语颇有文字游戏的意味,给翻译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原文中两个IPhone的所指不同,第一个指苹果手机,第二个指苹果手机带给用户的生活中的改变。而且条件状语从句和主句中的措辞完全相同,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译文将很难为译者和消费者接受。译1完全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译文尽量保留原文传达的信息,且符合广告语言简意赅的要求,却难免落入俗套,与许多产品的广告语“撞词”。此外,对两个iPhone采用回避的处理方法,在表现力上较原文有所缺失。译2、3、4的译法大致相同,只是在措辞上略有差别。这三个译文看似直译又不曾直译原文中两个iPhone,而用其他方法使其明晰化,所以此处将其归为意译一类。其中译2较译1更进一步,且转换表达方式,将否定句译为肯定句,译文结构工整,符合汉语中多用四字格的习惯,作为广告语,读起来倒也朗朗上口。译3和译4基本属于同一套路,唯一的区别在于选词。与译4相比,译3的措辞偏口语化,用了“没”而不是“无”。另外,译3中将第二个iPhone译为“智能手机”,此译文用来表达如今手机固然准确,却使整句话丧失了对仗的工整,气势上略逊。相比之下,译4虽然选用了“手机”这个含义宽泛的词汇,但作为广告语,整个句子读起来有一定的气势和吸引力。可以说是这几个译文中较好的一例。
(3)创新。所谓创新,指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翻译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和文化习惯的译文。翻译本身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于广告语而言,创新译法往往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1:苹果电脑广告。
原文:Apple Thinks Differently.
译文:苹果电脑,不同凡“想”。
这是一则非常巧妙的译文,译者以同音异义字将“不同凡响”改造为“不同凡响”,既准确传达原文中think的含义,又符合国人对四字格和对偶的接受性。
例2:一则食品广告。
原文:With so many carrots,I’ll be real gem!
译文:融入我的营养,吃出你的健康。
此例中carrot和gem均为语义双关。Carrot有“萝卜”和“克拉”之意,gem指“宝石”和“发糕”。克拉多则宝石品质高,萝卜多则发糕更健康,两层意思均能讲得通。假如以直译法将此例译做“有这么多克拉(胡萝卜),我是颗真宝石(发糕)!”原文的深层次含义便丧失殆尽。相反,作为一则食品广告的译文,以创新译法突出其营养价值,效果远远好于直译的译文。
4.结语
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不可译性。对于要求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广告语而言,不可译现象则越发突出。然而,广告语的翻译较为灵活,只要掌握好分寸,对难译或不可译的地方恰当处理,就仍能得到效果较好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1.
[2]陈静.由“�濉弊值姆�译衍生的不可译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李�q.论广告的可译性和适译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4]王丽娟.浅析中英广告翻译中的不可译性[J].法制与社会,2006(9).
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是由南通职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季刊,每季末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2—1528/G4,国际刊号 ISSN1008—5327。《南通职业大学学报》办刊宗旨明确,即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突出高职特色,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服务。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