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例谈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使用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2-12 17:35:07 更新时间:2015-12-12 17:28:05
小学科学教育现在已经融入到很多小学中了,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很多教师也会利用一些教学设备来进行有效教学。本文是一篇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使用。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教材存在不使用或照本宣科地使用的情况,这不利于教材的利用。为此,小学科学教学应借助思维框架图的构建,从自问、自学、互答三个方面让学生合理使用教材,以此来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关键词]科学教材,现状分析,使用策略
[作者简介]陈胜(1984―),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的科学习作、科学书找不到的现象,从学生个体的角度而言,这是学科地位缺失的一种体现。
一、教材使用现状的分析
(一)不使用教材
苏教版科学教科书图文并茂,很适合学生使用。但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上课不怎么使用教科书,究其原因是“书上的内容学生一看就大致明白,上课时再讲就失去了趣味性,课堂就变得毫无生趣”。教师上课用精美的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呈现教材内容,虽然保持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而言,这样效率就很低下。
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更加严重。大部分教师都不会在公开课上让学生使用教材,而是选择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精美的课件或有趣的话题,这容易导致教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下降。而那些所谓的“主课”,教材使用的频率却很高,随堂课、公开课,几乎节节用、天天用,这也强化了这些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二)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会用这样的方式上课:看看图片、讲讲文字,按照书上的要求做做实验,讨论一下书上提出的问题。这样照本宣科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它给不了学生书本知识以外的任何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是“抢了”学生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或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对于大部分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上的课没意思、没水平。这样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教材发了不用,这样教材对学生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呢?如何更有效、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教材,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使其养成学习力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使学生有效使用教材的策略
针对上述科学课堂教材有效使用缺失的现象,笔者借助思维框架图的构建,从自问、自学、互答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问
对于小学生而言,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源于生活,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而在科学课堂上,要想自然、快速地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首先要让其学会自问。教师要借助教材上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如“我已经知道的或者我想知道的”,并记录在本课的思维框架图中。
构建思维框架图是一种很好的梳理已学知识的方法。所谓构建思维框架图就是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或图表表示出来,体现了学生学习教材的直观思维过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助它来梳理、巩固教材上的知识,以便于记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最基本的思维框架图上补充自己的想法,借助图标、图案、文字等完善自己知识的构建,形成具有个性的科学学习方法。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进行学科整合,让学生更善于学习,并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具有一定乐趣的事情。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做酸奶》一课为例,由于本课的主题活动(做酸奶)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笔者将本课改为由学生自主建构框架图的模式展开教学。笔者先让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举手分享自己想知道的不同问题。当学生听到与自己提的不一样的问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吸引过来,这强化了学生对“做酸奶”这一活动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激发人思考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并鼓励其自主探究。
(二)自学
所谓自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利用看书或分享资料的方式来习得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做酸奶》一课中,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中就找到了自己或别人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变成了自己思维框架图的一部分。
对于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意识会更加强烈。这样就会产生所谓的“疑留问题”――由于疑惑所留下的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资料学习或互答解疑的环节,课堂就会从教材层面上得到升华,学生就容易学会思考,后续的讨论也就更有价值――达到解惑的目的。
同时,借助思维框架图,学生还能够在自学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个性化、多样化。
(三)互答
这里的互答有两个层面:一是解决在教材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二是通过相互交流,解决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但学生之间能充分调动彼此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做酸奶》一课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制酸奶。这不仅帮助学生参与了制作过程,更让学生探究出了不同的方法(由于小家电设备的迅速发展,酸奶机已经进入寻常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酸奶的制作方法,充实教材上的实验内容)。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李海峰.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以“植物与能量”一课的设计与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小学德育》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全面反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业期刊,同时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会刊。本刊致力于为 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提供最新的德育改革动向、权威的德育政策指引、新锐的德育研究成果、鲜活的德育实践经验,力争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风向 标”,锐意改革的“排头兵”,德育工作者交流经验、探索德育规律的“大舞台”,引领德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德育教师的“参谋部”。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