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缺水危机的重要途径”-评职称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4:31:21 更新时间:2022-05-09 16:08:45
浅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缺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孙瑶
(锦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邮编:121000)
摘要:
通过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论述,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总结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缺水危机的重要途径,污水再生利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原始资源型水资源短缺污染型水资源短缺污水资源化
1、发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原始资源型和污染型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维持着占世界21.5%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有100多个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多万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2000年北方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使许多水库河流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断流和枯干,城市供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天津、长春、烟台、威海等城市用水告急。我市水资源总量为17.6亿m3,人均占有量571.2m3/人,比全省人均占有量860m3/人还少289m3/人,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属缺水地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缺水量将达到400~500亿m3。在原始资源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污染型水资源短缺成为更加棘手的问题。由于尚未完全摆脱资源粗放利用的生产模式,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较低,污染控制相对滞后,不仅直接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水资源可利用性的明显降低,江苏、广东、上海等一大批省市已经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型缺水。作为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太湖流域曾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节水和治污措施的相对滞后,近20年来全流域河网水质污染不断加剧,水体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3000多万人口守着2300多km2的太湖而"水多用难"的尴尬局面。锦州市境内的河流,由于工业、生活等污水的排放,其水质的几项主要指标均有超标现象。愈演愈烈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污水是排入城市下水系统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城区工业废水的总称,其水量约占城市供水量的80%——90%,是城市潜在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具有量大、集中、水质较为稳定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面对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具有节水和治污双重功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加快城市污水资源化进程,对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本身蕴含着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合理性表现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过程是水自然再生循环过程的模拟与强化。其必然性表现在,城市用水的严重紧缺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需求,要求人们将污水加以净化处理和重新利用,以保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发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具有显著的效益,我国水资源短缺,在缺水地区特别是城市、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水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既可解决污染问题,又可使污水得到有效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紧张状况,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降低给水处理和供水费用;减少城市污水排放及相应的排水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改善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促进工业、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农林牧业的发展;改善生存环境,促进和保障人体健康,减少疾病特别是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危害;增加可供水量,促进经济发展及避免缺水造成的损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大力开发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六五”期间青岛进行了污水回用中试研究,在大连开展了小试研究;“七五”期间在天津等地开展了各种污水处理工艺与回用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八五”期间,在大连、北京、天津、泰安、太原等城市开展了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的研究和初步的工程实践,提供了5套城市污水回用于不同回用途径(工业冷却与工艺过程、市政景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和石化工业)的成套工艺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污水再生利用中的水质净化、深度处理、水质稳定、管道设备防腐防垢、微生物污染等技术问题在当时的技术经济水平上得到较全面的解决,一些城市建立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现今都已走上了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例如,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于2001年3月实现全线贯通,成为我国最大的处理水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再生水作为第二水源,服务于工业、园林、环卫等行业,总投资16.44亿元、规模为每天80万吨中水回用工程,每天将30.0万吨处理水送到高碑店湖,作为北京第一热电厂的冷却水;同时,每天还有17.0万吨的处理水送到北京第六自来水厂,经深度处理后送到北京东南郊工业区作为工业冷却水,以及北京南部城区公园绿地、道路浇洒等市政杂用水;此外每天还有28.0万吨注入惠通河下游,用于河道补水、两岸生态绿化用水及农用灌溉用水。每年节约清洁水约1亿m3。
实践经验表明,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合理。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进行我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技术改造及污水处理后回用等问题。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3.1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规划与实施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和实施工作具有面广量大、复杂多样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一定的先进技术,有必要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多元化用水户、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大幅度增加投入,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缺乏统一的规划。这就需要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水资源合理分配与开发利用计划,同时依照客观需要、科学合理和实际可能的原则,针对城市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其应有的位置和作用。
3.2强化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目标是达标排放,工艺选择往往没有考虑污水的大规模再生利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二级生物处理率不到15%,影响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潜力与规模。因此今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求: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应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区域水污染控制要求与相应的排放标准,也要与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需求与水质要求密切协同,两者相互促进。
3.3强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与保障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发展和设备开发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需求,今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发展应着重于已有技术的集成化、综合整合、产业化和工程化,需要对已有技术不断改进和更新,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设备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并注重示范性工程的研究和建设。通过工程化和生产性测试,着重解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于农业、生态、市政和工业中存在的水质净化技术、水质稳定技术、水质保障技术、安全用水技术、工程技术、运行管理技术和成套技术设备问题。
3.4健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法规政策与技术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要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这两者在我国都很薄弱。因此,要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研究和配套,并在实践中验证,随时修订和改进,并开展相应的管理体制研究。制订鼓励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管理政策和经济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和行政管理,促进工、农业生产部门和市政用水部门积极使用再生水。
3.5通过经济政策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市场化运营
当前我国城市节水治污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用水户许多节水意识较差,对再生水的使用还有一定的顾虑。因此,国家及城市有关管理部门有必要积极推动现行水价政策的改革,建立合理的用水价格体系以及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价格体系,制定一系列的奖罚措施,使水资源的利用趋向结构合理。
3.6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教育转变用水观念
正确观念的形成要依靠宣传和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人民群众和再生水使用单位普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克服污水再生利用的心理障碍和对使用再生水的不信任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加大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及政策、资金和技术等问题的逐步解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将得到推广和应用,成为缓解缺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水环境论坛--专业论坛
中国水网
中国环境网
"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与展览会"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