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探讨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4:35:21 更新时间:2022-04-21 14:35:25
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探讨
黎蔚铨
(南宁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由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强调其监督与评价问题,加强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主要途径。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探讨。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评价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由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强调其监督与评价问题,加强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主要途径。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探讨。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
提到内部控制,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好像知道那是在说什么,但是又没办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它的确切定义,这从侧面反映出内部控制与我们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1992年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国际范围内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形成了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正是基于COSO的相关理论提出的,这里就引用该“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这一定义向我们揭示了两个核心理念:
1、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事情,同时还关系到公司的经理层和一般员工,不同层级的人员/机构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责;
2、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许有部分人会把“内部控制”简单理解成“制度”,其实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一般对制度的定义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政策与程序”,它并不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内部控制”与“制度”的关系就好比“操作”与“操作手册”的关系,操作是一个过程,《操作手册》则是规范这一个过程的制度。
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包含搭建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并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收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循环运作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监督机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为对公司代理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所涉及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公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由于我国现实中仅仅注重有关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执行,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弱化监督力度。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行使和发挥好职能的基体。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设置了内审部门,但由于企业领导对认识的不到位或者考虑到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导致了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管理不明。内审部门有的是独立的部门,有的是借用财务部门,隶属于总经理或财务负责人领导,由于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无法保证其应有的独立性,也就大大弱化了监督力度的发挥。
2、内部审计人力的有限和知识面不全影响了监督评价质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着专职人员少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安排1-2人,用于对外应付审计指令性工作安排,遇到审计业务,就派其它兼职人员临时参与,这样企业虽然设立有内审部门,但无法正常有序的开展审计业务,监督评价活动不能全面系统的实施;还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一般仅开展对财务资料的审核业务,缺乏与其职业相适应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更缺乏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加上年龄偏大,没有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无法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过程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正确的评价,为企业改善内部管理而提供优质服务。
3、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活动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内部审计要发挥好监督评价作用必须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因为监督的职能是以一定的标准为评价依据的,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需要与标准来比较,通过比较来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风险度。而目前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属于各行业普遍适用的基础平台,需要企业各自以此基础来制定自己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评价体系,且对于刚开始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来说,还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的建议
1、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公司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规模较大的企业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它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2、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内审工作重点的转移。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局限于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对公司的经济管理活动未全面涉及,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得以充分发挥。要加强内审的作用就要拓展内部审计领域,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内部管理服务;从查错防弊转向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控制,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是否高效,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对企业财务的规范性、真实性等传统的审计业务,可以借助于外部中间机构的审计,如会计决算报表审计、税务审计、统筹审计等,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书,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程序。由此内部审计可依赖自身对企业管理控制深入了解的优势,在企业管理控制协调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3、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精通会计、审计、法律、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熟悉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工艺流程、经济政策法规、市场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一方面要从企业管理的各专业领域吸收熟悉业务懂管理的人才补充壮大我们的内部审计力量,同时要抓好内审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及新更新内审人员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的内部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全方位监督和评价。
4、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国家要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规则的建设和实施,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企业自身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采取科学方式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监督评价才能量化适中、判断正确。
5、完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考核制度。控制与被控制是一种固有的矛盾,要想使被控者自觉地遵从控制者的意志,单靠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还应制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在制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前,必须先明确考核项目的责任归属,明确管理的权责范围,使考核工作更公平合理。考核内容应根据国家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重点考核各项业务的控制点。内容包括: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筹资活动、存货管理、企业担保、对外投资、工程项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货币资金管理、销售与收款、预算执行等。为使考核制度有章可询,可制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考核细则》。发现一处问题。除扣相关责任人一定比率的岗位工资外,还应按规定限期进行整改。并根据被审单位的“整改回复”进行复审,对不能按期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除加大力度考核外,还要在企业内部进行通报批评。严格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是企业内控制度贯彻执行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长期的、持续性管理工作,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相关制度需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为了有效地实现监督与评价机制,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责任,提高审计质量,使其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刘大勇,李翠霞.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