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支路规划研究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4:41:21 更新时间:2022-04-15 15:02:41
[摘要]支路规划是控规阶段的关键内容之一,针对目前控规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支路的作用、分类与控规阶段支路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为新时期控规道路交通规划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支路规划,工程规划
1引言
道路网系统是城市的基础和载体,它围合便界定了用地地块,市政管线一般依托其敷设。除交通的自身功能外,路网是否科学合理还直接影响后续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控规编制工作中,干道一般依据上位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或区域道路网规划,对其落实深化;在上位规划层面对支路仅提指导性要求,因此,在控规阶段确定合理的支路网是关键内容之一。
作为城市规划日常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却缺少与之相配套的道路交通规划研究或规划深度不足,使得形成土地出让条件的过程中,缺少了交通的衔接与反馈。因此,时常在后续的道路设计或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中提出调整意见,使控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受到质疑,造成被动局面。
可见,非常有必要做深做细控规的支路规划,从而规范控规阶段支路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控规道路交通规划的思考
2.1目前杭州市控规道路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1、现行交通设施设计指标有待修编
杭州现行控规层面的交通设施配套指标主要源于建设部于上世纪90年代初等,规范时效性较差,指标水平较低,可操作性不强。
2、交通规划停留在设施规划层面
目前控规中道路交通设施指标与用地开发强度没有直接联系,往往造成设施容量不足,可能导致项目建成后交通系统运行不畅,需要对交通系统进行结构性调整。
3、尚未真正重视道路交通规划,仅仅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配合
虽然目前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互动、一体化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但现有控规编制中仍按照传统思路,仅依附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局面没有改变,交通规划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或用地与交通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不足:
(1)支路布置不合理或密度不足,导致地块机动车出入口与支路的协调性较差。
(2)缺乏对道路与地块竖向及高差的把握,如对坡地道路纵坡考虑不足或对跨越铁路、高速公路和通航河道等两侧地块纵坡、交通出入分析不够,导致项目实施时才发现交通出行存在问题。
(3)未能处理好现状与规划的关系,随意废弃现有道路,而由于拆迁原因,常常是新路无法建,老路又废不了,直接影响规划项目的实施。
(4)对道路设计规范、技术指标把握不严,部分道路转弯半径、公交港湾停靠站长度、右展宽车道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5)由于对支路规划重视程度不足,对支路的研究也甚少,因此造成了对支路功能界定模糊、支路密度不足。而由于“枝路”概念误区,控规中支路断头、错位现象严重,不利于后续的交通组织管理及公交布线,降低了交通系统运输效率。
(6)各专业或各部门间协调不足,导致相邻控规单元路网各自为政,互不衔接。
4、控规道路规划编制深度不一
由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未对道路工程规划提出明确意见,主城区控规编制要求控规中进行次干路以下道路工程规划,但萧山、余杭区的控规没有工程规划要求。而主城区控规中由于对以上规定执行力度不够,且审查机制不完善,因此目前工程规划只停留于形式,或简单的对支路平面进行放大,并没有达到单项工程规划的深度。因此,由道路尤其是支路引发的控规调整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2008年1月至9月初,由于改变道路走向、增减道路、增加公交港湾或展宽车道,而引起的控规调整共有15宗,占调整总量的16.7%;其中由支路引发有12宗,占总量的13.3%,占道路总量的80%。
2.2控规阶段交通规划体系建议
缺少与控规相配套的道路交通规划研究或规划深度不足,这是目前规划体系中的“短板”,也是提升规划管理、审批水平的关键和重点。建议在控规阶段对道路交通进行专项研究,并着重进行支路网及支路工程规划。
交通规划体系建议
2.3控规道路交通规划主要内容建议
1、开展控规层面的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从系统平衡角度审视交通规划。
2、以交通需求分析为规划依据,以需求管理或需求引导为指导进行控规交通规划。
3、重视支路网规划和支路工程规划,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3支路功能分类研究
3.1支路功能分析
1、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属于道路的基本功能,可定义为“提供车辆与行人通行的空间”,其中通行的空间是指车道与人行道。交通功能又可分为供普通车辆和普通行人通行的一般交通功能和为特殊车辆和特殊行人提供的特殊交通功能。
2、服务功能
由于城市支路系统深入居民区、商业区,道路空间更接近住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道路系统还应该进一步体现对两侧地块上的居民或者顾客的服务功能,如车辆的停驻空间、适宜的生活空间、必需的公共空间等。
3.2支路功能分类建议
根据支路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建议将支路分为I级支路、Ⅱ级支路和Ⅲ级支路,Ⅲ级支路包括步行街、自行车专用道等。
1、承担作用
I级支路:连通性好、系统性较强,一般作为规划的刚性控制。主要是疏散和分担干路上的交通流,如直接与干路甚至快速路平行,从而分流一部分交通量,或者与次干路甚至主干路相交起交通疏散与聚集作用,并应通行公交。
Ⅱ级支路:连通性差、主要分隔地块,建议可作为规划的弹性控制,即根据地块发展需要,进行线位、宽度等的调整。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为主,此类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通勤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两侧多分布居民区、商场的出入口,若有条件一般可通行公交。
Ⅲ级支路:满足人们对道路景观和舒适度提出的更高要求,使非机动车或行人通行独成系统。为强化公交优先,视具体情况,可通行小型公交。
2、适用范围
I级支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干路密度不够,很多连通性好的支路都承担了交通性功能,与次干路和主干路平行或直接相连。
Ⅱ级支路:分布在居民区、商业区,周边出入口较多,可直接与次干路相连,或通过I级支路再与次干路或主干路相连。
Ⅲ级支路:分布在某些以居民住宅为主的街区,或市中心的商业区。
4杭州市控规支路规划内容与深度研究
4.1支路网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1、支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深入仔细调查现状地形、地貌,已批在建或未建地块资料等。
按照规范要求的支路网密度进行支路优化布局,根据支路功能分析,确定港湾公交布局、地块出入口等的控制建议。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评价并确定支路网密度、支路宽度、交叉口展宽控制等关键技术指标。
编制过程中应落实已编制城市主、次干路道路工程规划或设计编制的内容。
旧城改造地区或交通敏感区,要充分分析土地开发强度加大所带来的交通负荷,提出对应交通改善方案,并根据改善方案在充分利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支路网规划。
2、支路网规划主要内容
(1)区域交通分析
根据单元所处区位,梳理单元对外联系道路,明确规划用地范围内路网与外围道路的衔接关系、控制要求。
(2)路网结构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道路网结构,落实干路后,重点研究完善支路网,依据交通需求分析及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支路网密度及支路网布局,并进行评价。
(3)支路功能规划
将支路划分为I级支路、Ⅱ级支路、Ⅲ级支路,明确每条支路的功能分类。
规定各类支路的位置、红线宽度、横断面分幅、控制点坐标、平曲线半径、道路缘石半径、平面交叉口渠化、出租车智能扬招站、公交港湾停靠站、主要交叉口竖向控制要求、立交控制范围、路边临时停车要求等。
(4)交通组织设计
对敏感地段、老城区内路网交通应先作必要的交通评价及交通组织分析,并制定详细的交通组织方案。对一般地区,结合交通组织原则,提出支路与其他道路的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
4.2支路工程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1、支路工程规划的基本要求
工程规划编制前应充分调查沿线的现状及规划情况。
现状保留支路且无明显变化或已编制单项工程规划的支路可不再编制工程规划,但应在控规中表示其横断面型式、主要交叉口控制标高、桥梁梁底标高、交点坐标、平曲线半径和管位等相关内容。
由于目前杭州市支路宽度跨度较大,建议对新建城区16米及以上、老城区12米及以上支路编制工程规划。
提出合理的管位规划。
2、支路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
按照每条支路的功能分类,标明道路的名称、位置、跨越河道(航道)等级、起讫点、长度、宽度等基本要素。
(2)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内容应包括宽度、控制点、交点坐标、平曲线半径,节点采用交通组织控制及通行方式:信号、无信号控制,禁左、禁直、右进右出、机动车禁行等通行方式。
平面设计应明确交叉口的型式,支路一般不能直接与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主车道相接,对于支路采取立交方式与其他城市道路相交的,平面设计中应明确立交规划及用地范围。
平交路口设计应明确交叉口转角半径,宽度20米及以上的支路与宽度大于等于20米道路相交时,应对交叉口进行渠化,确定渠化方式和用地,一般采用右展宽方式,应明确展宽的宽度与长度,展宽宽度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展宽段长度一般采用70米,渐变段采用30米。
I级城市支路原则需考虑公交车通行要求,Ⅱ级支路根据用地布局、路网布局、交通控制方式等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通行公交车,平面设计中应明确公交站点布设位置及公交港湾停靠站用地。
对现状古树古木、大型树木、文保建筑、文保点、历史建筑、地下文物保护区等进行充分调查,平面线型设计时给予充分考虑,如涉及文保和历史建筑用地的,设计前应先进行专门论证。
平面设计应明确慢行过街设施、交通岛等交通设施的用地。
平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现状地块出入口制约因素。如果沿线地块系已批未建地块时,应调查地块的设计方案或红线图,并在设计中给予结合考虑。
(3)竖向设计
根据沿线地块地坪标高、道路现状标高、防洪水位等合理确定道路的竖向标高,并满足道路排水要求及敷设各种地下管线的要求。
支路路段纵坡设计原则上应满足自行车骑行的要求,有关过街设施纵坡应充分考虑电动车推行要求。
桥梁的梁底标高应满足防洪排涝、航道通航、行人车辆通行等净空要求。
坡地区块以及沿山、沿河、立交、跨线桥附近应对道路纵坡和人行、非机动车的通行方式进行专门分析,并进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时应尽量结合地形,减少填挖方数量。
应考虑沿线地块车辆出入的条件。
(4)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前应对相邻控规的道路横断面进行调查,原则上应保持一致,若有矛盾应提出调整完善建议。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交通量需求情况确定道路分幅。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单独布置时,应满足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的要求。
对停车设施不足的地区或学校附近,在横断面规划中提前考虑路边临时停车用地。
横断面设计要兼顾敷设各种地下管线的要求。
(5)管位设计
按照市政规划要求确定每条支路的管位布置,并与相邻控规的管位进行衔接。
5结语
基于控规道路交通规划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必须从控规编制、审查与管理各阶段落实、重视支路规划,从而提高控规的可操作性与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M].北京出版社,1984
[2]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3]徐吉谦,任福田.交通工程总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蔡军.城市路网结构体系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王强.基于TDM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指标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6]蔡军.论支路的重要作用[J].规划师随笔.2005,(03)
[7]李开国.支路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交通.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