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与传统园林空间构成的关联探究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4:42:21 更新时间:2022-04-15 15:51:27
摘要篆刻艺术从某些方面来讲,是更纯粹的园林艺术的体现,它的要素简单而意向深刻,精粹了园林艺术中的植物、建筑、水体、地形等等装饰为点线面的单纯的表现形式,将五颜六色综合为红白双色。本文从空间构成的角度意图发现两种艺术存在的关联,并探索园林设计的新的思路。
关键词篆刻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构成关联要素
篆刻艺术融绘画和书法为一体,在一个局限的空间内进行设计布局,它包含于书法艺术,它兼容书法艺术点线造型、线条笔意,同时又独具刀工情趣,是容万千景象于方寸之地的精炼的书法造型艺术。相较之传统园林复杂的设计要素,它的造型体系单纯,我们更能从中体悟到空间布局的形式感。
1.构成元素
如果把一件篆刻作品以构成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从而舍弃它作为文字的独特含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点、线、面”这样的三元素,这也是我们入手分析园林空间和篆刻布局的相似性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是广义的建筑,是由山石、花木、水域及狭义的建筑所组成,可视为是建筑与环境所构成的空间体。拆分来看中国传统园林物质构成要素,若抛弃使用功能,仅凭借其造型及外形审美,我们不妨结合篆刻基本构成要素来进行分类:
点:建筑(厅、堂、馆、亭、台、楼、阁、轩、榭、舫)、山石、岛屿
线:廊、桥、河流、墙垣
面:湖泊、山体、植物
1.1“点”空间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在其书论《八阵图》中将笔画“点”比喻为——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在篆刻布局中,“点”空间是最短促、最基础的构成元素,但往往在空间布局中起到点睛之用。
“点”空间物质构成要素在园林中通常占有空间主导,起到定义空间性质,或作为重要观赏点,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作为“点”空间的山石,主要为叠石假山,体型可大可小,与庭院空间尺度相称。计成在《园冶》“掇山”中将庭院掇山按其所在位置分为:园山、厅山、书房山、池山、峭壁山。无论位置在哪,其作用为障隔视线、组织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在庭院入口处常常布置假山或体型较大、姿态优美的独立块石,以作障景,绕过山石,峰回路转,方始窥见院内山池亭台诸多景物。
园林建筑因其使用和观赏双重功能、观赏点和观赏对象的多种角色特征,而成为园林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限定空间、划分空间、形成区域、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而且通过组合庭院,造成园林空间丰富的变化。建筑在景观结构中常具有结点和焦点的作用,与路径结合,形成观赏路线,成为景区景点的重要标志和构图中心,支配整体空间结构。此处,“点”空间建筑特指形体相对于园林空间较小,起到点景作用的园林建筑。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位于全园中心景区——雪香云蔚景区的中心,体量和位置使其理所应当的成为全园中心。
1.2“线”空间
线是篆刻构成最主要的元素,大部分的空间塑造都是由线条完成的由于线条具有时间特征,即过程感、流动感,因此线条具有空间的引导性和指向性。此外,线条还具有空间的分隔、拆分,意蕴的延续性等等作用。
园林物质构成要素中属于“线”空间的有廊、桥、河流、墙垣等等,植物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完善空间围合和界面构图的功能,也属于“线”空间的一类。“线”空间物质构成要素在园林中通常为空间的屏蔽,视线、心理的延续等功能。
廊,用于建筑间的联系,可与路径结合作为游览路线;起到划分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的作用。法国传教士王志诚曾这样描述:“……游廊不取直线,有无数转折,忽隐灌木丛石,忽隐假山石前,间或绕小池而行,其美无与伦比。”如
桥是山水园林不可缺少的构筑物,桥跨河涉水,联通岛、堤、洲,不仅是水上通道,还起着分隔水面、增加景深的作用。如苏州拙政园小飞虹,廊桥,不仅连接水院两侧的建筑,同时作为空间边界,围合出小沧浪水院。
河流,特指是线状的水体。“线”空间水体常用来限定空间、划分空间;此外,还具有将不同的景点、景物和空间联系起来,产生整体感的作用。动态水体——溪涧、涌泉、瀑布等等常作为空间焦点,赋予空间以独特个性。
墙垣,用来区分内外,构成边界,也用于划分园林空间,遮蔽视线,形成小庭院。墙垣上的虚空部分,如漏窗、洞门等,可造成墙面的虚实变化,使视线渗透、穿越,增强空间的流动性。
1.3“面”空间
篆刻艺术中,“面”空间体现在大面积的留朱布白中,即所言“计白当黑”。“面”空间以其相对大的面积,往往在布局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通过对比、呼应等处理手法,也较易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形成显著的个性。
“面”空间常常作为支配性的景观要素,影响着整体空间的布局结构,决定了园林内局部或整体的景观特征和面貌。
湖泊,指的是辽阔的水体,常见于占地广大的自然风景园林和皇家苑囿。用堤、岛、桥加以分隔,或使水面标高变化,形成若干大小形状对比。
山体,凸出于地表,构成园林的地形骨架,决定了园林空间的形态。“面”空间的山体体积较大,常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创造出深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雄奇、峭拔、朴野、明秀等各种山景。
植物是园林物质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并且形式灵活多变。植物群植可形成大规模的体量,形成树群或树林,渲染出浓郁的山林气氛,并且生态效果显著。也可作为划分空间的手段,构成空间的界面。
2.构成法则
2.1对比:
印文中,字与字的安排和笔画的处理要有疏有密、有聚有散,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利用印文笔画的繁简差异,在印面中自然形成疏密的对比关系,疏处结构充实、密处空灵通透,可打破单一呆板的构图。
园林艺术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方面也毫无例外地遵循疏密相间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布局以及山石、水面和花木的配置等四个方面,其中尤以建筑布局体现得最明显。例如苏州留园,其建筑分布很不均匀,疏密对比及其强烈。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屋宇栉次鳞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
2.2均衡:
指各种相关要素的分布在视觉判断上的感觉要达到平衡,包括对称和非对称的均衡,力量和视觉的均衡等。以汉印为代表的印面设计整齐匀称、四平八稳,看似平淡,实则方正平直、庄重大方,是一种均衡的体现。
在园林设计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设计,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皆以主次分明的处理来达到统一。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对称布局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北京故宫,以平凡的方形组织,巧妙地利用空间的缩放,起伏的台阶,加之院落、屋宇的虚实相衬,与廊子回环曲折相呼应,形成在严整对称中有变化,在空间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给人一种起伏跌宕又连成一体的感受。且整体布局中建筑、空间的主从关系十分明确。
2.3.韵律
韵律的表现是表达动态的构成方法之一,同一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会造成运动感。在印面文字笔画重复较多时,常常用统一的方向和动势进行规划,多见于细朱文的使用,使印面流畅圆转,如行云流水般富有生机和优美的动感
在园林设计中常用的韵律手法有多种形式,如: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等。通过一系列的韵律的体验,从而形成空间序列。序列的模式为:开始段-----引导段-----高潮段------尾声段。如江南园林中以院落空间的穿插,借助厅、廊、水榭等进行连接,表现了交错的韵律感。
结语:
篆刻艺术和中国传统园林,与诗词、书法、绘画艺术的关联紧密,从上文初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两这在构成元素和空间构成法则上的共通之处。在当今园林设计逐渐走入崇尚西方、失去特色的困境中时,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或许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