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形象建筑设计的策略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4:47:21 更新时间:2022-04-08 14:36:48
摘要:市场化的环境、发展的需要与竞争的压力,催生了小城镇的形象建设活动。新世纪小城镇的形象建设,必须坚持公众化、个性化、系统化与绿色化的取向。本文从生态建设、规划设计、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镇形象建筑设计的策略,分析了城镇环境艺术与人类生存质量的辩证关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依托,充分利用城镇本身的建筑特色,为城镇形象建筑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形象;建筑设计;生态建设;特色文化
中国小城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量”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由于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仿效大城市,规划观念照搬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求高、求快,结果导致城镇建设或者杂乱无章,或者整齐单调,缺乏有个性的城市形态与生活精神,无法形成小城镇的独特个性优势。同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失去平衡;城镇空间急剧膨胀,无节制开发,建设性破坏原有城镇的自然风貌和城镇空间特色。如何运用城市形象设计手段,协调好城镇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荣、生动和谐的城镇整体形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城镇形象设计和特色发展特别需要加强构成小城镇特色的形象资源方面的整合,使其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有机统一,形成鲜明的形象特色。文章就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思维形式、审美特性、设计范围与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结构关系等问题加以探讨,以达到城镇环境艺术设计“营造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品位,达到生态平衡的最佳状态”的总目标。
一、生态建设是小城镇形象设计的基础
创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人类跨世纪的任务和追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求舒适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向良性发展,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使道德、文化向更高层次升华。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促进其知名度的提高,从而加大物质流、信息流、人才流的密度,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蓬勃的生机和难以估量的巨大的潜在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态城镇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是在整合性思维引导下、具有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观,生态建设既是构成小城镇形象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种前瞻性、预支性的主动行为”。
小城镇形象设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更容易构建丰富的生态景观,因此,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要利用天然基础,因地制宜,着力搞好绿化,建立富有特色的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满足城镇居民渴望亲近大自然的愿望,甚至吸引部分城市居民到小城镇定居。从本质上讲,城镇环境是以人为核心的总体时空观念,它借助一切手段去创造优越的生存条件与质量,化解现居住条件对人生理造成的伤害,消除人工环境给人心理带来的失衡,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美好的形象,提高环境美的品味,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目的。其包含以下几种含义:①回归自然的整合艺术。②以人为核心。③把审美作为环境的主要功能,进行综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艺术设计。④利用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段去创造和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小城镇的形象设计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小城镇的形象设计,就要提高对小城镇形象建设问题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形象观,完成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城镇建设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和小城镇的外在形象,所以近些年来各地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深入探索和积极实践,为推进城镇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有的地方,也有人们把小城镇外在形象建设同个别领导干部为了捞取“政绩”效益而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其对城镇形象建设的认识存在的误区,给相关部门的领导增加了思想压力,也在城镇形象建设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顾虑,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实,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城镇形象特色的直观体现。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勾勒城镇形象特色,避免盲目建设的有效措施,规划既要有本地性又要有超前性,同时还要维护其权威性,使得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分步骤有序地进行。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贯穿生态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中心,在城镇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真实生活乃城镇形象之本”,城镇规划建设理应为现实生活服务,而不是华而不实。要针对方便人的活动和各种空间关系的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要充分挖掘景观素材,做好继承与创新,使之在精神上能认同,视觉上有美感,形成可感知从而可识别的形象系统。
二是规划具有动态性而非随意性。要改变那种终极式规划蓝图的传统做法,使规划设计在开放和不断发展中指导城镇形象设计。
三是注重树立城镇形象设计的理念。城镇形象设计和建设主要是致力于对城镇个性的发掘提炼,并且予以整合和优化,使小城镇所特有的形象要素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规划不仅仅研究建筑空间布局,还要注意整体把握构成城镇形象的诸多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根据城镇形象设计理论,使其相互协调和谐,并突出特色。“要在建筑形体、文化内涵等诸方面强调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倡导多样性,形开意连,构筑镇区整体风貌”,展现出一个富有魅力的城镇形象。
四是增强居民参与度。这样既能很快熟悉当地自然社会情况,又能了解当地居民对于建筑造型、功能等的需要和愿望。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当然也要注意用先进的建筑理念引导当地居民,获得他们的支持。
五是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是历史文化凝固而成的化石,而历史文化正是小城镇形象的内核。在小城镇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文脉的延续,注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形成“有记忆”而又有时代气息的小城镇形象系统。
六是要搞好小城镇标识系统建设,适当搞点饰品装饰建筑如喷泉和雕塑,为小城镇特色风貌锦上添花。注重建筑色彩的和谐和建筑群体的韵律感,体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体现小城镇潜在艺术形象的景观轮廓线,把山、水、林、城有机地组织到一起,达到人、建筑、环境协调“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小城镇的形象设计着墨添彩。
城镇的规划设计建设还要遵循“改善城镇环境,提高人居住的环境质量”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体现小城镇的形象设计,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小城镇形象设计要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一个城镇的内涵,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小城镇的“软件”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越是全球化,文化就越要求多元化。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挖掘、创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将对小城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塑造小城镇形象特色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渴望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正是由于特定的人文精神传统,使城市不再是物质材料的堆砌,而是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间”。对于小城镇而言,精神文化同样是其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形象因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要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小城镇的形象设计要根植于本地历史文化传统“。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新时代精神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吸取有益的成分纳入特色文化体系,为地方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想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其形象建设就不应照搬照套其它地区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一定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全方面考虑城镇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色,在深化对城镇及周边地区基本情况认识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区域重点,扎实推进,努力建设具有小城镇文化特色的城镇形象。据此,可依照以下几点方案:①准确定位,认真做好城镇的经济发展规划。②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③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优化软环境方面着力。④大力扶持特色产业,认真实施品牌战略。
总结:
小城镇形象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它靠艺术思维来创作成型,靠技术手段来实施完成。从艺术角度看,无论它是环境中纯粹的艺术作品还是附着在一定构筑物表面的装饰品,拟或是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物质之间的构成关系,严格说来,它们性质相同,都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它有类似传统中对于美术作品诸如绘画、雕塑、工艺、乃至壁画、浮雕、城镇雕塑等艺术作品的个性,却又是它们的延伸与扩大。一座建筑,一处园林,如果它的出发点真正是基于对比例节奏、线条、韵律等造型艺术元素的考虑,顾及了实用功能与周边环境的视觉效果,那么,无论它采取什么手法,使用什么材料,假借什么高科技手段去完成,它都应该被当作艺术品来看待。
当今的城镇环境条件不单单是因物质条件的高度人工化所带来的危机,城镇形象与形象设计的生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伤害,如果说拯救地球资源,保护人类居住环境是刻不容缓的话,那么,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还现代的城镇形象以中华民族个性,还城镇形象设计以地方特征,探索小城镇形象设计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迫在眉睫了。
参考文献:
[1]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5
[2]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申有顺:关于城市形象战略研究的几点思考[J],城乡建设,2006.9(29-30)
[4]叶南客:城市形象塑造战略新论[J],学术研究,2000,12(53—58)
[5]金磊:城市形象的建筑环境美学设计问题[J],规划师,2008(7):(85-87)
[6]王建国:生态要素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的形成和塑造[J],建筑学报,2009.9,20-2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