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物与小学美术如何研究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8-25 17:03:51 更新时间:2019-05-25 14:00:34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和教室,学校美术教育引入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在博物馆开展移地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对美术品直接的观察、触碰和体验,从而丰富他们对美和艺术的感知,提高他们对美的领悟力和鉴赏力。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艺术类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美术品见证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培养审美能力与传承中华文化。四川汉代画像文物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对美和艺术的感知,提高他们对美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关键词:汉代画像;小学;美术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如何拓展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我国博物馆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
在我国博物馆工作中,教育是长期被忽视的内容,重展不重教的现象比较突出,博物馆和青少年教育长期处于脱节状态。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和深层的认识,美术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艺术、美术等课程在很多学校连基本的课时都无法得到保障,师资力量、教学研究活动等比较薄弱,许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没有博物馆教育的概念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的教育理念,很难让自己与学生享受博物馆中的文化盛宴,并主动拓展校外美术教学资源去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而博物馆方面开展的青少年美术教育活动,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的艺术学习需要。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可开发和利用的美术资源是很丰富的,比如古代的书画作品、青铜器物、陶瓷器、以及大量的佛教造像等,但是将这些馆藏文物与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很好结合的案例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博物馆开展的青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作品临摹和展厅导览方面,这种单纯的以绘画技艺代替审美教育的学习活动并不适合全年龄段的青少年。我国博物馆青少年美术教育活动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阶段,缺乏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和理论做指导,也没有系统和完善的项目管理与运作手段,更缺乏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发的经典美术教育项目。家长和教师自身对博物馆的认知与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孩子与博物馆亲近的程度。四川博物院于2014年6月至7月开展了一项针对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由于暑假期间难以将在校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调查,也无法知道来馆参观的观众中哪些观众从事教育行业,因此,对教师的调查便采用电话或邮件访谈的方法进行,这样调查对象既可涵盖成都市内的教师,也可包括市外的教师,从而保证数据分布的合理性。但是访谈发现教师自身经常去博物馆参观的频率相当低,在受访的55名教师中,仅有5名,占总调查人数9%的教师一年去博物馆参观2次以上,还有超过70%的教师甚至一次也没去过(《四川博物院青少年观众需求报告》,2014年)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博物馆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偏差,家长如果很少走进博物馆去观看展览或进行学习,就不可能影响或带动孩子们主动体验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忠实粉丝。而我们的教师不积极主动亲近博物馆,更谈不上掌握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工作了。
二、四川博物院汉代艺术典藏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一)四川博物院汉代艺术典藏基本情况
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不仅需要研究者了解馆藏资源,挑选符合学生受众的藏品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进行阐释,而且博物馆提供的教学资源还应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吻合,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笔者尝试从四川博物院逾32万件馆藏品中,以汉代文物为切入点,研究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博物馆美术教育活动。四川博物院馆藏的汉代文物包括画像砖、石刻和陶俑等,它们是四川古代美术鼎盛时期的产物,同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川博馆藏的画像砖有70多种不同的画面,基本涵盖了东汉画像砖的所有类型,珍贵文物级画像砖196件,其中大多数是一级文物。从资源富含的艺术文化价值来说,这些画像砖一砖一画,构图独立而完整,以突出平面的画或线条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汉代陶俑器形较大且形态逼真,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时期社会生活的生动场面。这些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陶俑人物面部永远留存微笑,令人过目不忘。画像砖集中发现于四川、河南、陕西三省,四川画像砖因侧重现实生活题材,具有细腻的线条刻画和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等而独具特色。画像砖与石刻、陶俑等东汉画像用图像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如百科全书般客观、具体地反映了东汉时期四川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利于学生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从与学校教育结合来说,汉代画像砖崇尚自然素朴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美学大巧若拙的重要思想,通过将汉代艺术融入学校基础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设计原则
学生有组织的校外活动都必须与其课程或考试科目相关联,因此,博物馆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其项目与学生所学课程的相关性。笔者通过研究与提炼四川博物院汉代典藏的艺术、文化与历史价值,结合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设计出面向第二学段即3-4年级学生②的美术教育课例。设计课时为4课时,其中学校1课时,博物馆3课时,博物馆的教学活动由学校美术教师和博物馆教育员共同完成。该方案的设计坚持从该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沟通及讨论的机会;提供他们关于感官及心灵体验的经验,包括观看、描述、触摸、绘画和游戏等,让学生表达他们的个人体验;提供他们自我发掘的机会及时间。在开展教学前安排教师进行预先参观;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并在参观后做跟踪了解,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
(三)教学课例及步骤
主题:汉画像艺术之美(适用年龄:小学3-4年级。4课时。学习领域:美术)教学活动流程:第一课(上课地点:学校教室)课程概况:学生了解汉代的基本情况;并观看画像砖、陶俑的复制品,学习如何观看展品,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学习博物馆礼仪。教辅材料:视频播放器、博物馆借出的文物复制品、画纸和笔、水彩笔、画像砖白描图。教师课前准备:课前与博物馆老师沟通,领回相关的教辅教具并沟通教学内容与深度。教学步骤:
第一,播放一段由博物馆提供的时长约5分钟的增强现实③动画视频,视频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撰写脚本、制作动画、进行配音,深入浅出地介绍汉代历史及汉代人的生活,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展示车马过桥画像砖和说唱俑复制品,让全班学生可以自由观赏、触摸数分钟;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物的感受与理解,或是对动画中描述的哪些情景觉得特别有趣。老师将学生们发表的意见或问题进行归类,并介绍下一步将要展开讨论所涉及到的词汇和艺术元素。比如“小川提到画像砖是灰色的。色彩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美术元素之一。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为这块画像砖绘制颜色的话,你会用到哪些颜色。”或者“小博提到说唱俑的表情很滑稽,身体扭动很厉害。我们待会儿就来讨论一下明暗与形态的关系。”老师可以花5至10分钟进行归纳讨论。
第三,展示讲解线条、形状、色彩、明暗、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基本知识的PPT,分发画纸和笔。
第四,利用画像砖和说唱俑向学生讲解基本造型元素。提炼出画像砖、说唱俑的线条、形状和明暗、肌理、空间等元素,并将其画出来。老师可以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画在画纸上。比如,找出画像砖中的水平线、圆形、长方体等并画出来。老师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画像砖中用了哪些不同的形状或线条来表现图像;中国画散点构图是画家用游动的视线观察事物并表现空间;艺术家怎样运用明暗、凹凸来表现说唱俑的身体形态;让学生描绘一下触摸了说唱俑之后的感受,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肌理。
第五,向学生提问,他们认为画像砖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说唱俑在进行什么样的表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与其相关的图像元素。比如,有同学回答画像砖上有马车,老师则在黑板上列出马车;有同学回答画像砖上有木桩,老师则列出木桩。通过不同的回答和讨论,老师向学生讲解画像砖和说唱俑的图像内涵,以及画像砖的功用。
第六,结合增强现实动画,老师向学生解说汉代的生活形态;教师可自行讲解或是请学生由古观今,想象汉代的生活对应到现代有什么样的改变或未变之处。
第七,告诉学生,老师将带他们去博物馆实地参观,看真正的汉代画像砖和说唱俑。让学生们说一说什么是博物馆,并让学生讨论博物馆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如教育、收藏、研究和保护等。如博物馆收藏什么东西,你收藏有什么东西,你在哪里保存你的收藏,你怎样保护他们,为什么你认为博物馆是收藏艺术品的地方,你认为博物馆会怎样保护收藏品,为什么你认为博物馆可以教会人们了解艺术。第八,帮助学生认识到博物馆是为未来收藏和保护艺术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博物馆不能触摸展品,强调观众如果用手或铅笔等触摸展品将会损害展品,因此我们在博物馆参观时不能距离展品太近,更不能去触碰展品。让学生学习在博物馆里应有的礼仪,如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一边参观一边吃零食、不在博物馆里奔跑、人多时不要拥挤、不任意使用闪光灯拍照。第九,课堂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画像砖填上色彩。老师将博物馆提供的画像砖白描图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水彩笔给画像砖进行色彩创作。第十,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博物馆网站、关注微信、下载博物馆客户端、阅读图书或其他途径对将要参观的主题寻找相关信息,一来预先了解相关内容,二来让学习更趋向主动。在一篇短文中(1-2页),学生简短地总结画像砖的功能和类型,汉代的人们怎样衣、食、住、行、娱。第二堂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报告去博物馆,并汇报研究的情况。涉及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①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④②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⑤第二节课(3课时。上课地点:四川博物院)课程概况:学生了解画像砖等墓葬艺术品是如何被发掘的;学生练习观看的技能;通过拓片制作、泥塑刻印练习和讨论,运用基本造型元素分析艺术品;讲述自己在第一堂课色彩创作的画像砖拓片故事。教辅材料:汉代墓葬发掘视频、车马过桥画像砖、墨汁、拓包、石膏板、刻刀、画笔、画纸、学习单。教学步骤:
第一,学生在博物馆教育员的带领下观看一段汉代墓葬发掘视频,时间10分钟。了解画像砖分布在墓室的什么位置,了解展品在展出之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第二,找到车马过桥画像砖的展览位置,让学生们观看展品2分钟,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表达他们对艺术品原件的观感和对画面的理解。老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并将艺术元素的概念融合到讨论中。比如“小川说桥上有一辆马车,我们在马车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造型元素?(线条、形状、空间)”或者“小博发现坐在马车上的一个人手里拿着像缰绳一样的东西,我们从这三个人身上还能看到他们什么?”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画面中,会看到怎样的场景。
第三,找到说唱俑的展览位置。同第二步一样,让学生们观看展品2分钟,并用5-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第四,让学生选择画像砖或说唱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画艺术品的局部,也可以遵循原有的风格创作自己的作品,绘画时间15分钟。老师查看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并点评作品中运用到了哪些艺术元素。第五,分发博物馆设计的学习单,让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引下观看重点展品,时间30分钟。了解画像砖石体现的刀法和肌理,线条、浅浮雕、散点透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陶俑和石刻采用的描绘、雕琢、或夸张或写实的表现手法;了解汉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第六,课堂活动一。让学生学习制作拓片,体验拓印所体现的金石味、墨透纸背的力量感和石头的拙重感。第七,课堂活动二。让学生学习在石膏板上制作画像砖,体验刻刀对线条的表现力和浮雕创作的感觉。
阅读期刊: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是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艺术院系)、艺术类中专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流的大型权威学术期刊。
文章TAG标签:小学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