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桩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卡管原因分析及防治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4:49:21 更新时间:2022-04-08 14:32:27
摘要: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卡管是引起断桩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分析卡管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卡管,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一、前言:
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因此在桥梁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桩的水下砼灌注是用导管进行的,在灌注过程中卡管也时有碰到。卡管是引起断桩的主要原因,断桩就要处理,不仅给承包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工期。
本文从砼拌和物稠度、外加剂的使用、粗集料粒径及配比、泥浆容重、隔水栓的设置、导管的状况、设备状况、灌注末期漏斗高度等八个方面的原因引起钻孔桩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卡管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卡管原因分析及防治:
1、由砼的稠度引起的卡管:
砼拌和物应具有良好的拌和稠度(也称和易性)。稠度是一个反映砼性能的综合技术指标,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和易性差的砼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拌和物松散,不容易粘结,流动性差;(2)拌和物粘聚力大,不易灌注;(3)拌和物在运输浇筑过程中易产生分层、离析和泌水。造成以上三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水灰比配合不合适:如果在砼设计强度不变的情况下,选用水泥标号过高,势必水泥用量偏少,拌和物稠度不好、松散;如果水泥用量、骨料用量一定,则增大水灰比,可改善拌和物的流动性;反之,水灰比过小,会使拌和物流动性太差,而影响砼的灌注,导致卡管;(2)拌制砼时,坍落度太小或拌和时间过短,拌和不均匀(夹有生料),也会使拌和物流动性差,而影响砼的灌注,从而导致卡管;(3)砼运输距离过长,会引起拌和物离析和泌水,而影响砼的灌注,从而导致卡管。
防治措施:砼配料成份相同时,水泥的品种及用量均影响拌和物的稠度。(1)根据设计强度,在设计配合比时,合理使用水泥标号,确定最佳水灰比;(2)水泥一般选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水泥时尖采取防离析措施。严禁使用不合格及富余地强度不足的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每立方米水泥用量不宜小于350㎏,当掺有适量的减水缓凝剂或粉煤灰时,可不少于300㎏;(3)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宜早于2.5h,如果砼灌注量较大,超过砼初凝时间时,可通过试验掺入适宜缓凝剂,调整其初凝时间。(4)水灰比宜采用0.5~0.6;(5)灌注时应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宜为18~22㎝,如有必要可通过试验,在砼拌和物中掺入外加剂、粉煤灰等材料,改善其流动性;(6)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在60s以上;(7)施工现场运输距离尽量缩短,否则应采用有搅拌装置的运输车运输。
2、由砼使用的外加剂引起的卡管:
为改善砼的性能,在拌制砼的过程中,掺入适宜的外加剂。其作用有:(1)改善砼的性能;(2)减少水泥用量;(3)加快施工进度。近几年来,在砼中掺入外加剂,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的市场上,外加剂品种多样,但各种外加剂的功用及使用方法各异。钻孔灌注桩一般选用减水剂和缓凝剂,倘若使用不当,可能会使砼产生假凝、流动性降低等负面影响,导致卡管;另外,用水量掺减水剂的砼拌和物的和易性影响比空白砼大,用水量过小时减水剂的塑化效果不明显,用水量稍大时,拌和物成为“稀汤”,粘聚性较差,容易泌水,导致卡管。
防治措施:(1)配合比设计时,详细阅读外加剂的使用说明书,严格控制掺量(超掺将加剧泌水和缓结,少掺将达不到预期效果)、注意施工温度(不同水温溶解度不同)、储存环境(严防受潮)等;(2)对选购的外加剂进行试拌,做以下几方面的试验:和易性、减水率、凝结时间等;(3)严格控制用水量。
3、由骨料的粒径、级配引起的卡管:
砼中粗骨粒径过大或细骨料粒径太小、太大、细骨料密水性太差都是造成卡管的原因。一般易出两种卡管现象:(1)导管内部砼易聚集成团,互相卡死;(2)粗骨料到达导管底部不能顺利穿过钢筋笼,造成卡管。
骨料的级配是指各种骨料的分布配给情况,级配合理的骨料孔隙率小,水泥用量少,同时所拌砼和易性好,不容易产生分层离析及泌水现象;相反,级配不合理,不仅增大水泥用量,而且拌和物的各种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分层离析,极容易造成卡管。
防治措施:(1)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不应大于40㎜;(2)细骨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细度模数MX=2.3~3.0,砼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0.4~0.5;(3)水下砼灌注,根据有关资料及经验证明,宜采用连续级配加单粒级的方法,对于直径250㎜的导管推荐级配连续(5~40㎜)+单料级(13~25㎜)+单粒级(5~15㎜);(4)细骨料不得采用密水性差,MX>3.0粗砂。
4、由泥浆比重过大引起的卡管:
在钻孔过程中,为稳定孔壁,采用的护壁泥浆都具有高比重、高粘度的特点,同时为施工方便一般多选用原土造浆,而使造浆土质量无法符合有关规范要求,而造成附在孔壁上泥皮较厚,这些因素均不利于水下砼的灌注。我们知道导管灌注的工作原理(如图1)是:H1*γc>H2*γc+Hw*γw(其中H1—漏斗内砼面至孔内砼面的高差,γc—砼拌和物的容重,H2—孔内砼面至导管底口的高差,Hw—孔内泥浆深度,γw—孔内泥浆容重),只有该式成立,才能顶升管外砼形成连续灌注,在导管有一定埋深的情况下,随着不断灌注,不断挤出孔壁周围的泥土,进入孔内部泥浆和上部砼中,造成孔内泥浆容重γw增大而导致灌注顶升困难。有关资料显示,砼在泥浆容重增大的情况下,流动性相应减小,从而导致堵管。
防治措施:(1)灌注砼之前,无论采用何种清孔方法(换浆、抽浆等),一定要彻底清孔,用新的泥浆置换较浓的泥浆。清孔后用取样盒从孔底部提出泥浆试样,进行泥浆指标试验,应满足:比重1.05~1.2,粘度17~20s,含砂率4%,胶体率98%。
5、由隔水栓引起的卡管:
隔水栓做得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初灌时卡管。隔水栓做得过大时,则有可能在导管局部稍有变形的地方被卡住;隔水栓做得过小是时,则由于在灌注时周边的粗骨料同时下落,有可能导致卡管。
防治措施:(1)制做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匹配,同时应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2)绑扎隔水栓的铁丝,应分首次灌注量的多少,选取合适的规格,严防折断;(3)制做具有吊钩的隔水栓,灌第一斗砼时,用副卷扬机拉出,不进入导管。
6、由导管自身的原因引起的卡管
(1)导管连接螺栓松动或“O”形密封圈老化破损而使接头漏水,以及导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局部磨损而使管壁变薄,在入孔过程中与钢筋摩擦而使局部破损漏水,造成砼离析导致卡管。(2)导管长期使用,不可避免使导管受到外力作用而使局部变形、凹陷、扭曲、弯曲,或者新导管内部有毛刺,均会导致隔水栓被卡。(3)导管埋置过深,超过6m;提导管速度过快,造成管内真空,导管被压扁;导管砼不满时,灌注砼太快,造成管内高压气囊;以上几点均会导致卡管。
防治措施:(1)对导管的接头,每根桩灌注前必须进行检查,发现“O”形密封圈老化破损要及时更换;严重锈蚀、螺纹模糊的不得使用,新导管使用前必须检查内壁是否有毛刺,如有必须清除。(2)下导管时,漫放轻下,使导管尽量位于孔的中心位置,防止与钢筋笼摩擦。(3)在灌注过程中,应及时量测灌注砼面的高度,及时提升和拆除导管,导管埋深控制在2~4m;提拉导管不宜过猛过快;在管内砼不多时,应缓慢灌注。(4)导管使用前,必须进行试拼及水密承压试验(0.3mpa)15分钟不漏水为宜;对于变形的导管不得使用。
7、由设备状况引起的卡管:
水下砼灌注应是连续的,在灌注过程中,一旦有某一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抢修,时间过长,势必引起卡管。
防治措施:(1)灌注前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平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2)设备必须必须配套,且应有备用。
8、灌注末期漏斗高度不够引起卡管:
随着灌注的不断进行,孔内砼顶面的泥浆容重在增大,同时部分孔壁坍落物进入上部砼中,致使灌注困难,如果H1高度过小,便不能满足灌注公式,可引起卡管。 防治措施:根据经验,钻孔桩最后10m砼灌注时,应保证导管顶端孔内水位至少高出4~6m。
三、结语:
总之,钻孔桩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引起卡管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只要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事前严格检查,工作准备充分,卡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JTJ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张应力.《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张应力.《混凝土全过程质量管理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