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纪律意识如何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09 15:35:30 更新时间:2017-10-09 15:20:24
纪律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行为规则,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被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代大学生有个好的纪律很重要,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纪律教育论文。
【摘要】纪律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场域中体现形式是不同的。高校作为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成熟发展的重要机构,是进行大学生纪律教育的重要场域。纪律意识教育能够使受教育客体认识、重视、遵守纪律,树立纪律权威。文章从纪律意识教育观的重塑以及纪律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双重维度出发,探究纪律意识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客体纪律意识内化,最终增强纪律意识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纪律意识教育;教育观重塑;教育方法
纪高校作为以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熟发展为直接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为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进行大学生纪律教育的重要场域。
一、高校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校外因素
1.媒体影响。回顾十年来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孩子长大到20岁时,已从影视中看过20万次暴力行为,包括16000次谋杀镜头。有90%的大学生说他们玩过暴力电脑游戏,其中有80%的学生说过去一年他们在电视上目睹到至少一个人被杀害。这些媒介所表现的暴力冲击,使得受教育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叛逆的心态。2.缺乏安全的家庭环境。现代社会价值观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大家庭已经被小的核心家庭所取代,单亲家庭、混合家庭(继父或继母的家庭)等普遍存在。不断变化的家庭模式极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这些来自复杂家庭的大学生会从任何可能提供的人身上寻求情感需求,而这些诉求易导致纪律问题的产生。
(二)校内因素
1.厌倦情绪的产生。在大学校园的场域中,成文的纪律规范是学校基本秩序维护的保障和遵行的原则,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学生对于纪律规范的服从程度,纪律规范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内容。目前常规纪律管理方法是学生有违纪行为按照纪律规范条文处罚,管理者达到维持校园秩序,遏制违纪行为的效果。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已对这些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不掩盖,比如:对学校常规的宿舍安全管理表现厌烦、不在乎考试作弊的后果、不在乎违纪警示谈话等。这些厌倦情绪易导致纪律问题的爆发。2.界限设置模糊。在高校场域中要形成好的纪律和行为,设置界限是很重要的。教师和管理者明确告之纪律条例中的违纪行为,同时也要告之这些纪律条例界限,这可以使学校与大学生得到彼此的尊重。尽管很多教育工作者知道其必要性但缺乏足够的时间去解释这些制度,导致高校大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导致纪律问题的产生。3.缺少发泄的途径。高校大学生作为自然人,需要以可接受的方式去释放情绪、想法和感受,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周围环境压力的加大,使得受教育客体很难有适当的渠道去释放和缓解压力,容易导致纪律问题的产生。
二、高校纪律意识教育观重塑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高校纪律多数停留在纪律条例和纪律规范的制定上,它的最大特征是约束和制约学生的行为。学校纪律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的场域中,决定了学校纪律的衍生不能局限于约束和解决一些校园中的纪律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育与发展。纪律的功能不仅是学生行为的约束,教育者更应该将视角关注在促进学生纪律意识形成中,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积极的价值体系和纪律模型。1.构建社会契约价值体系。社会契约在高校这个场域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定义教师和学生制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则以及行为后果的总称,一般指教师和学生关于校内行为的集体价值观、规则、后果的协议,制定社会契约的意图是在指导原则或价值观的基础上确定规则和后果。一份有效的校园纪律社会契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将规则与价值观、原则联系起来,制定有效的管理所需的规则;二是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三是确保规则是明确和具体的;四是制定行动后果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行为,而不是让他们感觉痛苦;五是为违反规则的行动制定多种后果,以让教师针对不用情况下的违纪行为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六是如果学生或家长认为其他行为后果处理将对改变学生的行为更有效,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进行调整,并要求他们对此负责;七是在制定规则和行动后果时,要确保政治立场正确。校园纪律社会契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模仿了政府的民主决策系统,但是必须在高校管理者的主导下实施。在校园纪律社会契约制定的过程中让高校大学生直接参与,在制定纪律规则、执行规则和对违纪行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归属感,使得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意见都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别人倾听的。2.纪律权威意识的培育。纪律教育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学生对于学校纪律规范的了解,而在于受教育客体的纪律内化并且形成自律。纪律内化的过程就是认可和赞同现有的纪律规范,最终培育出受教育客体的纪律权威意识。权威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很高的约束作用。强化高校大学生的纪律权威意识,首先要从树立纪律信仰开始。纪律信仰是大学生在对特定社会组织纪律现象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神圣的敬仰,这也是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依感。伯尔曼曾提出:“如果法律不被信仰,则形同虚设”[1]。这里强调了信仰对于权威现象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当受教育客体对于高校纪律规范普遍丧失了信心,则会产生一种“信心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首先要保证纪律规范的高度认同才能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纪律意识,从而信任和服从纪律权威。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努力明晰和教导学生理解纪律规范的价值以及对个体在校生存和发展的真正意义,同时要将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力量整合形成合力,为大学生纪律权威意识的提高创造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学会从纪律规范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纪律思维方式,用纪律意识和守纪习惯规范日常生活。3.纪律教育心理机制培育。心理机制的培育基于受教育客体在纪律规范认知的基础上对纪律价值理想和规范的高度认同,是对高校这个特定的纪律教育场域中自由、公平和正义等理想和秩序需要的理性认识以及情感的体验。培育学生纪律心理机制的关键就是要把个体基于纪律的认知、纪律的情感基础转化成的纪律意志引向纪律行为。纪律行为的决定因素来源于个体对履行纪律内化出的意志和习惯。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2]。受教育客体的纪律行为,保障高校纪律规范的实效性。
三、高校纪律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
纪律教育同传统的教育一样,需要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纪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完善受教育客体的人格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纪律教育的方法在吸取道德、法治教育的方法经验下,还应结合不同场域特征,灵活运用。1.延续传统的纪律教育方法。传统的纪律教育方式多以说教、灌输等形式进行,“说教是一种把抽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强加于教育对象身上,用‘必须’‘应该’‘不要’等绝对化的语言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而不说明原因;灌输法是一种不顾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现状和接受程度,而硬行从外部注入思想政治观念的方法”[3]。这些方式对学生在纪律内容和意义上的认知提高有所帮助,在今后的教育中还是应有所保留和延续。2.尝试有尊严的纪律教育。有尊严的教育从预防、行动和解决三个维度解决纪律问题。首先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往往是其对自己失败的一种防卫,因为他不能或者不相信自己能学会这项内容。如果老师不能或不愿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基于学生的需要来降低或提高课业水准,当学生违纪时,也就不必感到惊讶。正如期望太高会导致失望,那些因期望过低导致厌倦的学生,会感到成功很廉价,不值得去努力。当学习过于简单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很少能发现有价值的地方,也很少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感到自豪,此时就需要增加挑战性克服单调感。其次,可以尝试着将不能阻止的违纪行为合理化。例如:如果学生喜欢抱怨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那么可以通过开一个抱怨会,或者建一个建议箱,鼓励学生及时发泄。如果学生的自习室长期混乱,可以提供一个不是用来学习的大厅,另外再找一间自习室给需要真正安静学习的学生。这也是纪律教育的一种方式,当受教育客体觉得违纪的事情已经激不起教育工作者的责骂和训斥时,那么违纪的乐趣也渐渐没有了,这样从另一个维度达到了纪律教育的效果。最后,要注重交流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语言的交流,贴心的手势和其他非语言交流也是有效的。当学生及时收到老师的便条、电子邮件或者手机信息反馈的时候,会感觉到内心的关怀,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3.尝试使用自控策略。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学生会安静地使用自我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使用这些描述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交往活动。比如:在课堂行为中,他们知道诸如我需要举手才能发言,而不是脱口而出。相比之下,经常陷入麻烦的学生,则需要特定的帮助才能学会自控,也就是激发自身心理的纪律意识。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内心彩排和创造情境,通过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尝试角色体验来培育纪律意识。纪律与特定场域中的职业角色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角色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让受教育客体接受角色的虚拟化,在这样的体验中加深学生对于纪律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角色表演为其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提供平台,学生在完成了这些经历以后,内心真切感受到集体工作的艰辛,在过程中感受到纪律约束力度的合理性和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个体纪律意识培育很重要,能让个体在特定的工作场域中获得更多进步。自控策略在培育纪律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训练学生尝试使用自我自答法、问题解决法以及情绪控制法。所谓的自我自答就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抛出个体自身所产生的违纪行为衍生出的问题,根据这些纪律现象问题,让学生自我做出回答。比如: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做;我自身的问题是什么;等。依次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反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激发学生个体的自控能力。心理学家梅琴鲍姆首次提出了问题解决法,这也是培育自控策略的又一做法,它主要包括以下问题的提出和陈述,包括我应该做什么,我必须做出选择,我要集中注意力等。青年大学生特殊的年龄特征,导致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个体纪律意识的自控策略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教会学生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首先要明确诱因,在愤怒情绪产生后,先分析这些情绪发生的原因,当然包括一些明确直接的原因和间接诱因。另外要明确自己处于愤怒状态下的相关生理状态,比如:出汗、紧握双手、面部肌肉紧张等,在明确诱因和确定自己的状态以后,要学会放松和使用认知行为的方法。最后做一个评估,评估自我的行为是否达到了自控而遵守纪律规范的程度,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在纪律意识的培训过程中,这样的自控策略就是有成果的,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方式方法。纪律意识教育的关键是要把他律变成自律,树立纪律权威和纪律信仰,从而主动、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行为准则。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其根源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自觉意识。教育者作为这一教育过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要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和真诚的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使其全心全意接受教育,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把学校纪律原则和纪律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纪律需要。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9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8.
阅读期刊:武汉商学院学报
《武汉商学院学报》创于1987年,双月刊,是由武汉商业管理学院主办的商业教育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