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有何研究
所属栏目:公路工程类论文
发布时间:2017-12-01 17:02:08 更新时间:2017-12-01 17:30:06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一国科技进步水平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装备制造论文。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变“辽宁制造”为“辽宁创造”,既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辽宁省由装备制造业大省向强省转变的要求,更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转型升级
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位居世界首位。辽宁省是我国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与生产基地,实现了国家很多重大装备首台(套)零的突破,并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然而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滑落,装备制造业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开始凸显:2014年8月,辽宁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由7月的8.2%骤降至2.8%,9月、10月更是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6%和-2%。2014年9月,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实现利润124.38亿元,同比下降40.6%。这一颓势一直延续至今,2016年一、二季度辽宁GDP增速分别为-1.3%和-1.0%,排名全国末位。“新东北现象”的背后,是辽宁省长期以来投资拉动和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弊病;是重化工业、低端产能过剩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顽疾;是长期只注重生产规模而忽视质量效益的恶果。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等问题突出,从而导致缺少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差。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重塑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5年末,辽宁省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计4825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8%;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一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资产比重的27.6%。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全部七大行业185类产品中,辽宁有58类产品位居全国前列。目前,辽宁已经形成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业和大连临港装备制造业两大集群,在重大成套设备、航空、造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大型矿山机械、特高压输变电、机器人等领域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一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位居世界数控机床制造前列,一重集团自主研发的15000吨水压机成功攻克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的全部大型锻件,瓦轴集团成功攻克82T超大型船用曲轴,位居轴承行业的国内第一、世界第十五。特变电工沈变首创1000千伏升压变压器,中航沈飞在钛合金机械加工、大型复合结构件的数控加工、复合材料加工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航黎明研发的R0110中低热值重型燃气轮机创下中国发动机领域的多项第一,大连船舶长期位居世界船舶制造五强。辽宁省拥有1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189个省级技术中心,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继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累计攻克了20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如AP1000核主泵屏蔽电动泵壳体制造、12英寸PECVD设备、1000kv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十万等级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128层螺旋CT等60余项重大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3.4%,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300亿元。在产学研联盟建设方面辽宁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几家科研机构与沈阳市特种机床企业联合组建“辽宁省机床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沈阳药科大学与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另外几家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组建“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如果以销售产值来计算,辽宁装备制造业共分为七大行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占33%,位居辽宁装备制造业首位;专用设备制造业占18%,位居第二。其余依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但近年来,辽宁省七大装备制造业的经济绩效却不容乐观,201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年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2%。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如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利润总额降幅最大,达到31%;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降幅达到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了24%(见表1)。在衡量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方面,辽宁也落后于江苏、广东、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见表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仅为江苏省的1/11、广东省的1/25。从创新投入来看,辽宁装备制造将大量资金用来做技术改造和升级,而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过分强调技术升级,其后果将是科技创新发展跟不上技术升级速度,最终会阻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不协调也是制约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部分关键零部件和许多大型设备依然要靠进口,全省原始创新的产品技术仅达到20.20%,近8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创新能力普遍偏弱。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只有3成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有经常性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1/5。另一方面,辽宁省还存在严重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外流现象。据统计,中科院设在沈阳的研究机构只有6%的研究是与本地产业相关,其中只有20%左右能够实现本地转化;辽宁全省的技术交易额中,有50%的科研项目流向外省。
二、推进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要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转型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两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努力形成高层次、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实现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变辽宁制造为辽宁创造。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装备首台(套)研发,探索并建立重大装备首台(套)自主研发的风险补偿机制。提升高端装备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IC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高端引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在重点领域,推进沈阳机床i5智能数控机床研发及产业化、沈鼓集团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研制、北方重工超高压页岩气压裂成套装备研发等高端成套装备项目实施;加快建设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作为中国工业4.0与德国产业合作的示范园区;以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东软集团、晨讯科技、沈阳远大等装备制造业企业为试点,在汽车制造、民用航空、健康医疗等领域建立一批智能制造与应用范例;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企业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诸环节的全产业链集成应用,重点项目包括:东网科技的超云平台建设,沈阳机床高端个性化定制的全生命周期云服务平台项目,远大博林特智能电梯项目,远大集团面向建筑运输业的数字化一体机项目,新松机器人的集在线交易、行业专业解决方案、权威信息发布于一身的机器人电商平台建设等。
(二)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或参与标准制定;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创业孵化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扩大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支持沈阳材料与制造国家实验室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平台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测平台、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向中小企业开放。
(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加快装备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总额中的比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采取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鼓励和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和社会开放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推进国家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实现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产品竞标,促进企业由单纯的制造商向成套装备服务商转变;带动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完善企业盈利模式、优化产业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贡献度。1、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探索产业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等手段;完善股权投资、产权交易、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等金融服务创新。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新一代宽带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发展包括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视讯宽带在内的融合性业务;支持公用设备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慧辽宁”;加快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其关键部件及测试仪器的发展,推进数字化集群通信设备,新一代网络系统和设备,高速光传输、交换、接入设备的产业化发展。3、拓宽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实现电子商务与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鼓励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探索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模式创新,建设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为主干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4、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IC装备、现代建筑装备、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光电信息等重点领域,力争建设一批提供设计研发、检验检测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及科技从业人员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机构,重点在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性、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在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和制药产业、节能和环保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5、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建设一批具备高端服务职能的总部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公信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机构;发展多门类、高档次、强辐射的现代会展业,积极推进会展经济实现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设施升级、效率提高、体系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与配送体系,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外包、资产重组等方式释放物流业务,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培育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队伍
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来辽宁创新创业,酌情解决工作条件、住房保障、薪资待遇等现实问题;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为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加强装备制造业急需人才的技能培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设立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通过创业本金补助、贷款补贴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本地就业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间创新创业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境外培训机构,培育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全面清理和简化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广“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和“多证合一”;完善市场准入“一个窗口”制度,推进“先照后证”,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完善落实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落实普惠性税收措施,减轻创业者负担;优化资本市场,创新银行支持方式,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创业导师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支持高端人才、科研人员、大学生及返乡人员创业;加快“创客沈阳”建设,大力发展创业孵化器、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和“互联网+”创业服务;鼓励企业、投资公司、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创客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生动讲述老工业基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故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活动。
参考文献:
[1]梁启东,刘晋莉.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40-44.
[2]刘春芝,毕翼.“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117.
阅读期刊:《装备维修技术》
《装备维修技术》(季刊)创刊于1973年,由东风汽车公司主办。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