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艺术有何价值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时间:2018-01-22 15:33:42 更新时间:2018-01-22 15:19:40
在当代高校中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灵感来源和重要抓手。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的戏曲论文。
【摘要】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走近传统戏曲艺术,有助于自身艺术审美、文化素质、精神境界的提升。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守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让戏曲走进校园,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灵感来源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戏曲;传统文化;高校;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与追求所在。被誉为“国粹”的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把音乐、舞蹈、武术、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完美地糅杂在一起,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高校面临的发展难点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在高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把优秀戏曲剧目推上高校舞台,使传统戏曲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从整体发展而言,传统戏曲在高校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点。
1.功利主义和浮躁学风的侵蚀
不少大学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理工类学科的同时忽视对人文艺术学科的支持,究其原因是功利主义心态作祟。过分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部分高校陷入一味迎合市场的办学泥淖。人文精神削弱,文化艺术氛围缺失,大学由此失去了文化追求、艺术创造的动力。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盛行,高校学生的就业紧迫感不断提前,学生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课程、证书考级等事务上,对于不能创造实际价值和经济利益的文化艺术活动,或缺乏兴趣与或吝于付出精力。戏曲艺术从功利主义视角看来,往往被划为“无用”之学。2.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全球化浪潮下,高校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丰富的外来文化艺术走进了大学生的审美视域。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冲动,以及部分人群的崇洋媚外心理,使得西方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西洋乐、芭蕾、话剧、街舞等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关注与喜爱,相关的演出、学生社团在高校中活跃度较高。民族本土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快速扩张下快速流失。同时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面对的文化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可供欣赏和学习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且风格各异。传统戏曲艺术在历史上广受大众与精英阶层的追捧,如今却面临着被淹没和失去年轻观众的威胁。3.戏曲自身的改革困境戏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到当代确实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困境。京剧的念白带着文言用词与句式,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文史功底。胡琴锣鼓等的伴奏、抽象形式化的布景道具,不适合年轻人对音乐与舞台的审美习惯。戏曲演绎的故事和人物大多发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由于缺乏对背景文化的了解,学生很难对剧情有深刻的理解,也无法被人物角色唤起共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戏曲艺术的某些因素让现代观众产生了疏离情绪。传统戏曲艺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体现高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高校是民族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为高校发展提供文化基础与精神滋养。戏曲艺术蕴藏和折射着中国人最传统的精神世界,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发挥戏曲艺术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育人作用,是高校推广普及传统戏曲的重要目标之一。1.戏曲艺术是进行传统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戏曲巧妙地糅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美学最全面最直观的体现方式之一。戏曲的“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巧妙生动,是中国人推动舞台张力和形象塑造的特有方式。戏曲的服装和脸谱艳丽多彩,呈现了浓烈、浪漫、写意、典雅的美学意蕴。以昆曲为例,其字音曲调清丽优美,又名“水磨调”,风格细腻婉约、高贵典雅,完美阐释了中国古典审美的意趣所在,并与古典文学、园林、建筑等相通相成。戏曲艺术走进校园,有利于完善和健全高校现有的美育平台,充实美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启迪艺术灵感。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戏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本土审美意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高雅、诗意的艺术养分滋养精神世界。
2.传统戏曲的民族性与教育性推动思政教育的特色化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时常陷入重政治灌输轻文化内涵的误区,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单一的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宣讲,给高校学生以说教化、空洞化、刻板化的印象,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共鸣。把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可以纠正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忽视学生个人需求、简单灌输的错误方法。把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精髓以生动形象的戏曲表演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接受到文化熏陶与精神洗礼,“润物细无声”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戏曲艺术在各历史时期一直具有教化功能,对大众的“高台教化”作用明显。在古代,人们即使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也能通过观看戏曲来构建自身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准绳,戏曲成为传播主流思想文化精神的完美载体。传统戏曲艺术进入当代高校校园,既可以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输入”,是利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教育性实现思政教育特色化创新的重要尝试。
3.戏曲艺术具备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戏曲故事中演绎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代表了中国人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当代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戏曲故事中可觅得丰盛的精神源泉和发展力量。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家将满门忠烈,《苏武牧羊》中苏武忠贞不屈,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天道行》中反腐倡廉、正义执法的形象,对弘扬党风廉政文化具有积极的宣传作用;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中富家女薛湘灵心底善良,把自己的嫁妆锁麟囊大方赠送给贫女。主人公慈悲善良、同情疾苦的美好情操,故事宣扬的善有善报、知恩图报的道德理念在当代仍不失教育意义;昆剧《班昭》中“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班昭甘于寂寞著书立说的人生故事,对高校师生在科研学术之路上撇清浮躁、坚持不懈、严谨治学都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走近传统戏曲艺术,有助于自身艺术审美、文化素质、精神境界的提升。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守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吴延芝.困境与突破———谈大学精神的功利主义色彩[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53-54
[2]张永和,钮骠,周传家,秦华生.打开京剧之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72-186
阅读期刊:《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1979 年创刊。文化部主管,中国戏曲学院主办。戏曲专业理论刊物。以反映戏曲艺术、戏曲教学研究成果,普及戏曲艺术为宗旨。发表有关戏曲理论、戏曲史、戏曲表导 演、戏曲音乐、戏曲教学、戏曲作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