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性设计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02 09:15:03 更新时间:2011-03-02 09:53:02
共享性设计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丘燕芬
摘 要: 滨水区景观的共享性设计,不仅在设计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对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内涵;现实性;
1 滨水景观的基本概念
根据1991 年版《牛津英语词典》,水滨(Waterfront) 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水滨(即滨水) 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滨水地带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2 滨水区景观共享性设计的现实性及可能性
作为开放空间的城市滨水区,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两种概念。在该区的景观规划中,如何协调好物质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切实营造高品位的城市公共空间,关键在于正确设计理念的指导。共享性设计为滨水景观更好地走向人性化,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性职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
2.1 共享性设计的概念
共享性设计,是指以共同享有为原则,协调特定区域内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良好的物理场所和心理空间的设计理念。共享性设计对滨水区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2 滨水区景观共享性设计的现实性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发生了变迁。现代滨水景观从原有的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聚落,变为以服务型功能为主导的区域。居住功能的迁出使许多原有的基本生活设施从滨水景观的布局中剥离,商业、娱乐、休闲功能的加强,使公共性和开放性成为该区域的主题,这些现实条件为共享性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滨水区景观共享性设计的可能性
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经常要被动地屈从于多方面压力,在繁忙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往往造成人性的麻木和自我的迷失。城市滨水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是最理想的减压场所,特别是其广阔水域的包容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庇护和对自然的回归,可谓城市中最优越公共空间,应供全体市民共同享受。
然而现代化、工业化造成了尺度的异化,建筑的尺度被无限扩大,更有甚者将这样的建筑堆砌在城市滨水区的交通要路上,不仅造成人的尺度感、场所性的丧失,还阻挡了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破坏了滨水区的公共性,从共享性的原则出发必需严格限制这种现象。共享性设计要求城市滨水区规划应切实保证滨水岸线的共享,以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手段创造出富有意义、意境的人性化空间,既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观,又为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
3 滨水区景观共享性设计的内涵
对于城市滨水区这样的特殊空间来说,共享性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还是一个较完整的理论系统。
3.1 空间共享———交通的可达性
滨水地区往往是城市交通最为集中、水路与其他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地区,特别是随着现代滨水景观开放性功能的升级,该区域往往成为城市人流聚集的重心,因此,交通可达性是滨水区与城市其他区域进行空间衔接的保障。
在交通系统的组织上,通常采取将过境交通与滨水地区的内部交通分开布置的方法。一方面,整合滨水区境外道路,增加滨水区的可达性,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障碍;另一方面,在滨水空间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和各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间的干扰,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此外,滨水区作为吸引大量人流的地带,对于停车场位置和规模的设置也是交通组织不可忽视的方面。
3.2 资源共享———景观的亲水性
人与生俱来便具有亲水的特性,对水具有强烈的依恋之情,滨水区水域的开放性特征,恰好给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情感寄托空间。以水为主题的亲水性设计不仅是景观细节的表达,更是共享性设计的生动体现,通过人与水的亲密接触,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共享,融情于水,情景交融。亲水设计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滨水区蓝带、绿带、灰带三大景观设计要素上均得到了体现。
3.2.1 蓝带
滨水区的蓝带主要指水域和水际线这一范畴。亲水设计在蓝带规划和水面节点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护岸处理:生态驳岸的应用实现了生态化功能,减弱了水与岸的边界性,不仅体现了自然美,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功能。如英国湖区国家公园(The 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的生态驳岸设计,体现了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的巧妙结合。
2) 水艺景观:喷水、叠水、跌水等不但有很强的视觉艺术性,还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给人以触、听、嗅等多方面的感官享受,提高水景的感染力,体现人性化设计。如英国埃
文郡巴斯艾汶河(River Avon) 的跌水景观,通过多感官设计,尽展水域魅力。
3) 桥的设计:桥是连接水和陆地不可缺少的设施,也是人与水近距离接触的途径之一。桥的美丽,一言概之是它的构造美,是追求合理性、功能性的产物。例如,巴塞罗那滨海码头名为“海上兰布拉”(Rambla del Mar) 的新建木制吊桥,桥身呈波浪起伏的“S”状,桥上立着一段段顶部带曲线的栏杆,好像一条条鱼穿行于海中。该桥在构造和内涵上都体现了亲水性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3.2.2 绿带
滨水区绿带主要指滨水区绿化,包括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滨水区的绿化设计,要注意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植被群落的规划,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水生植物的组织可以形成别致的水面景观,对游人的视线起到较好的延展作用,活跃的水上空间,为亲水性和共享性提供了生态引导。同时,水上绿化设计对于净化水体,稳定微生态系统的循环作用不可忽视。
3.2.3 灰带
滨水区灰带包括该区域内的一切硬质景观。灰带景观中,大至广场步道,小至台阶雕塑,都可将亲水性设计巧妙地融入其中,成为景观一大亮点。
1) 亲水广场:从传统街区的空间关系中得到灵感,设计师归纳出四种亲水广场的设计模式,即“新穿过式”、“新相交式”、“新旁侧式”和“新末端式”,为滨水广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例如, 英国斯特拉夫德艾冯( Stratford2upon2Avon) 河畔是典型的“新旁侧式”广场,莎士比亚剧院前结合大片的绿地设计有尺度适中的小广场和平台,一方面作为游船的渡口,另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宁静宜人的亲水空间。
2) 亲水设施:亲水设施包括亲水平台、水边护栏、缘石等,是人们全面接触水体的第一线媒介,因此,亲水设施不仅要处理好人与水的衔接关系,更要遵循安全、便捷、舒适、美观的原则。
3) 亲水活动:利用水域的天然条件,各种亲水活动的开发不拘一格,水幕电影、戏水乐园、游泳、跳水、竞艇、溜冰等,既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又有益身心健康。随着新亲水项目的不断开发,人们的感官享受会更加丰富,爱水意识会愈加强烈。
3.3 行为共享———公众的参与性
人的行为是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不仅是设计的服务对象,也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在滨水区这样的开放空间,公众的参与是景观共享性的重要标志。滨水景观的行为共享性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设计语言对行为的引导。作为开放空间的滨水区,容纳公众的群体行为是其主要职能之一,然而公众行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逆反性特征,因此,在行为设计上应侧重引导而非操控。现代设计语言特别是导向设计,在引导人的行为问题上独辟蹊径。滨水区的共享性决定了设计师在使用设计语言引导公众行为时,要善于抓住公众行为和心理的共性特
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重视细节设计,从而引导人们参与特定的活动,实现行为共享。
2) 公众行为戏剧化的巧思。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对公众行为逻辑和景观构成方式进行巧妙的组织,可以形成具有一定戏剧化情境的空间效果。例如,在水城威尼斯,人们乘坐“贡多拉”在水道中或观光或穿行,当船上的游客正在尽情体验水城风光的同时,自身也被岸上游客当作一种生动的水上景观来欣赏。这便是一种角色互换式的戏剧化情趣,与传统园林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公众行为戏剧化的巧思不仅为现实景观增加了勃勃生机,而且有利于形成一种公共的、开放的人文氛围,是景观设计的精彩之笔。
综上所述,共享性设计无论宏观规划还是微观体验,无论人文关怀还是意境塑造,都始终如一地以最整体、最公平、最和谐的方式,圆满地解决人与环境的种种不协调问题,为城市空间设计理念的延续开辟新的道路,必将成为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导理念。
4 结 语
物质文明方面,共享性设计除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之外,还可以通过环境形象的改善,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方面,共享性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公共空间,通过设计语言向市民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社会公德,增强自身素质。另外,优越的共享空间往往更容易受到大众的珍爱,从而唤醒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意识和对资源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共享性设计既是一个老课题,又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其理论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探究,会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作为一种体验,一种情感,一种心态,共享性理念将为现代人文观念的更新提供宝贵的契机,必将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生根、发芽。
天地之间有路,云水相映含情——唯人共之。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 . 汤羽扬,王兵,戚军,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2 ]王晓川. 欧洲环境景观设计: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